拼音:
注音:
繁体:
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争抢报道本校招录的全国各省的状元人数多,两校“拼状元”、“抢状元”,这场状元争夺引发口水之战,该事件被称为“状元门”。
简介
北京大学宣布在全国的高招录取工作已接近尾声,计划录取2650人,实际录取约2780人,有七成以上顶尖学子报考北大,全国六成多“状元”被北大录取。清华大学马上予以还击,称招揽的“高考状元”总数连续第四年位列全国高校榜首。两校状元之争引发口水之战,该事件被称为“状元门”。
起因
北京大学于2010年7月18日对外宣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省份文理科第一名中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文理状元被北大录取。
而清华大学7月19日提供给媒体的数据则称,录取了九成省份的理科状元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状元填报清华,总数连续第四年位列全国高校榜首。
显然,两校录取的状元相加,比例已远远大于100%。
口水战
北大、清华两校不但在录取“高考状元”的行动上针锋相对,而且在对外发布状元招录数据时,说法选择也很讲究功力:北大选择了录取人数比例,清华则选择了填报志愿的比例。
在社会对北大清华状元录取说法之争的关注下,清华大学破例完整公布了2010年的状元录取具体情况,这也是近几年来第一次公布录取状元的明确数据。
根据清华公布的数字,2010年全国理科裸分和加分状元共有46人,文科共有43人。如果只算这两类状元,清华录取理科状元34人,分布在全国的27个省份,约占全国省份的90%。录取文理状元42人,占到总数的近一半。如果算上保送生状元等其他名目的状元,录取的状元数量可能达到50人左右。另外,该校还招收了大约220名各省份理科实考分前十名和大约75名各省份文科实考分前十名的考生,大约也占全国的一半。
无论是强调“录取人数比例”,还是强调“填报志愿的比例”,给人的感觉都是“分数崇拜”,都是对高考体制下的分数无条件“臣服”。
各方回应
清华招办主任孟芊这样看待热炒状元现象:状元并没有错,但是我们坚决反对炒作状元,首先,状元的界定是以高考成绩为标准。文化课成绩的好坏和考生综合素质、长远发展的状况之间,有一定关系,但并没有必然联系。也有少数高分考生进入清华后表现不佳甚至个别被淘汰的。
孟芊对清华公布状元录取数一事解释说:正因为看到炒作状元带来的种种弊端,我们多年不公布状元人数了。今年是因为之前有报道说,八成以上的状元被其他大学录取了,这意味着清华只录取了不到两成的状元,社会上产生了一些误解和猜疑。我们希望这是最后一次。
现象分析
从人才评价体系看,“状元”并不能代表生源质量,“状元”最多只能代表知识教育角度的人才评价,是“分数崇拜”的产物,在一些地方,已明令禁止炒作“状元”;从“状元”的实际成长看,过去30年的教育实践表明,“状元”很少在职场中取得突出的佳绩。于此,北大和清华不会不知道,甚至在他们两校所推进的自主招生中,也明确反对这种人才评价模式——高校进行自主招生的理由是,打破高考单一的人才评价模式,建立起针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让偏才、怪才脱颖而出。既然如此,高校就不能再注重单一分数标准下的人才,否则就是与自主招生的多元评价体系自相矛盾。在这种改革背景下,合理的做法是,学校应主动不以“状元”进行炒作,因为集中高考制度中的“第一名”,已经由于保送生、自主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失去“意义”。
从重视人才培养看,北大和清华“抢状元”,并非真正重视人才培养。在世界一流大学,学校会对每个学生在大学中的成长、今后在社会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从而对学校的招生评价标准进行调整。有的大学,近年来就减少了对亚洲学生的招生规模,原因是他们的跟踪分析发现,亚洲学生入学时分数很高、求学时课程成绩也不错,但是创造能力缺乏,对人生也没有明确规划。我国大学宣称重视生源,可却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的机制,就连这几年进行自主招生改革以后,也没有一所大学,对这些自主招生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评估招生模式的优劣。可以说,招生和培养、就业完全脱节。
北大和清华在集中高考中对“状元”的高度关注,状元之争也愈演愈烈,无疑向世人宣布:他们看重的还是高考体系中的“状元”,人才观还停留在“分数至上”层面。两校的“状元情结”表明,我国大学的“政绩思维”严重,对人才培养的长期关注不够,同时自主招生改革并没有建立起全新的人才观。要改变这种情况,还在于推进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改革。
用“状元”来体现招生生源质量,其实是同样办学思维在不同领域的体现。这就是“形象工程”和“政绩思维”——高校注重的是能展示办学成绩的各类数字,而在人才培养领域,招收到多少“状元”,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数字之一,为了获得好看的数字,学校是会想方设法采用有利于自己的“统计口径”的。或许按照现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今后会统计到地级市状元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