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版纳鱼螈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版纳鱼螈 - 基本资料

蚓螈(yǐn yuán )类是无足目两栖类动物。它们分布在热带地区,已知约有160种,版纲鱼螈是中国无足目两栖类的惟一代表。蚓螈类体形似蚯蚓,头、颈区分不明显,四肢和带骨均退化消失,体表富有粘液腺,身体有些部位有鳞片的残余。繁殖方式为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有些种类的雌性有孵卵行为。版纳鱼螈无四肢和尾。由于长期适应穴居,眼睛退化,仅可见点状残迹。栖息于海拔200-600m,林木茂密的土山地区,喜居水草丛生的山溪和土地肥沃的田边池畔,营穴居生活。

捕食方式与食物,昼伏夜出。觅食蠕虫和昆虫幼虫为食。识别特征与习性,体呈蠕虫状,乍看似蚯蚓,无四肢和尾,由于长期适应穴居,眼隐于皮下,眼鼻间有触突,体具环褶360个左右,体背棕黑,体侧具一黄色纵带纹。全长约380mm。

版纳鱼螈 -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两栖纲 Amphibia

目:蚓螈目 Gymnophiona

科:鱼螈科 Ichthyophiidae

属:鱼螈属 Ichthyophis

种:版纳鱼螈 I. bannanicus

版纳鱼螈 - 生物标签

名称:版纳鱼螈

分类:两栖纲、无足目、鱼螈科。

分布:云南西双版纳、广西、广东的部份地区。

保护:云南省的省级保护动物。

物种分类:两栖类→蚓螈目→鱼螈科→鱼螈属

拉丁名:Ichthyophis bannanicus

英文名:Yunnan Caecilian

属中文名:鱼螈属

国内分布:云南的西双版纳,广西自治区的十万大山、大容山,广西、广东交界的云开大山一带,广东省的肇庆。

版纳鱼螈 - 生活习性

海拔200~600 m林木茂密的土山地区,生活于水草丛生的山溪、小河水流缓慢土质肥沃适于蚯蚓生活的岸边或水生作物的田边、池边。营穴居,自己以头在坭里钻洞,形成互相沟通的隧道;洞口、隧道位于水平面上,洞口有离水面50 cm高者,白天伏于洞内,夜间外出觅食,有时昼间可见于附近的菜园或田边。冬季气温降至15℃以下进入冬眠,次春气温回升维持20℃以上后,出来活动。生长缓慢,在饲养条件下每年平均增长3 cm。雌体全长35 cm左右成熟,4~5月在溪边水平面上作径约10cm的穴,产卵其间;卵数30个左右;卵径8 mm,外包胶囊,胶囊一端延长成丝,卵由胶囊的丝缠绕成团,雌体卷于卵团周围以保护之。孵化后幼体即进入水中,藏于水底卵石之下,有时亦游至水面呼吸,比成体活动敏捷,起初取食藻类等浮游生物,逐渐捕食水生无脊椎动物;生长期相当长,全长达18cm始变态为成体,成体只捕食蚯蚓,在饲养情况下拒食其它任何食料。

版纳鱼螈 - 致危因素

双带鱼螈

鱼螈长期以来不为群众所了解,且传说芋苗蛇很毒,咬后没有药治,若吃了它连骨头都被化掉,所以过去没有人当作食品等资源加以杀害。近年来由于生态失调和人类的滥捕杀害,鱼螈的天敌(龟、鳖、蛇、鹭等)大量地缩减,故对鱼螈的威胁也不大。主要是人口迅速增长,耕地严重的缺乏,农民极力向山地开荒,大量毁灭森林;各地林场把原始水源林代以针叶的杉、松树林和农作物,断绝土壤腐植质的来源,致使溪旁的坭土贫瘠,蚯蚓不易繁殖,间接影响鱼螈生存;开荒之地引起水土流失,大雨来临,山洪暴发,一面把溪旁肥沃土壤冲走,一面替以山上流来的沙石,这样就直接摧毁鱼螈的栖所。近年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天雨使化肥、农药流入溪中,水里的幼体立刻死亡,农药随溪水上涨淹没溪边隧道,成体也就遭到毒杀。森林毁灭引起干旱也是要因。

版纳鱼螈 - 物种繁殖

版纳鱼螈生长缓慢,在饲养条件下每年平均增长3cm。雌体全长35cm左右成熟,4-5月在溪边水平面上作径约10 cm的穴,产卵其间;卵数30个左右;卵径8mm,外包胶囊,胶囊一端延长成丝,卵由胶囊的丝缠绕成团,雌体卷于卵团周围以保护之。孵化后幼体即进入水中,藏于水底卵石之下,有时亦游至水面呼吸,比成体活动敏捷,起初取食藻类等浮游生物,逐渐捕食水生无脊椎动物;生长期相当长,全长达18cm始变态为成体,成体只捕食蚯蚓,在饲养情况下拒食其它任何食料。

1980年6月广西医学院生物教研室开始对16条100~160 mm的幼体进行饲养,1981年5月有5条相继完成变态,饲养过程中部分由于病害(病因未明)死亡,现在剩下幼体3条和成体6条,尚未达成熟产卵。

版纳鱼螈 - 分析研究

笔者到鱼螈产地向老农了解,60年代以前,夏季的晚上到河溪灯光捕鱼时,很易在岸边遇上,白天在附近菜园也有时碰上,在溪边肥沃坭挖泥鳅时经常发现。按生境面积计算,三省区可达5000条,近几年来则很少遇见。1986年和老农到原来较易遇到的地方采集,4公里长的溪流才采到3条幼体。原来溪边肥沃地带已变成沙滩或被洪水冲刷干净,鱼螈不能生长,估计已减至400条。

以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两栖动物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a)为材料,采用传统的脊椎动物骨骼标本制作技术与透明骨骼标本制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其骨骼系统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并与其他无足目和两栖动物相比较,探讨版纳鱼螈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地位。结果表明,版纳鱼螈成体具头骨41枚,椎骨108~115枚,肋骨101~108枚,无四肢骨。头骨、椎骨和肋骨均具有适应于穴居、掘穴和夜行性习性的特征。版纳鱼螈与双带鱼螈(I.glutinosus)的头骨极为相似,却具有比Dermophis mexicanus的头骨更原始的特征。

版纳鱼螈 - 生态分布

版纳鱼螈主要分布云南的西双版纳,广西自治区的十万大山、大容山,广西、广东交界的云开大山一带,广东省的肇庆。1922年Mell曾记广东罗浮山产鱼螈,未确定种名,未得证实。笔者1985年带标本到罗浮山访问老农,老农说曾见过此种动物,迄今未获标本。

版纳鱼螈 - 保护措施

版纳鱼螈在中国发现较晚,所以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版纳鱼螈已经列入《“三有”保护动物名录》,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封山育林,尤其是保护水源林,防止干旱和洪水暴发。鱼螈主要产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