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汉字
查汉字

lí    

拼音:li
注音:ㄌㄧˊ
部首笔画:3
总笔画:21
汉字结构:左中右结
简体部首:氵
造字法:
五笔86:IYBY
五笔98:IYRY
五行:
Unicode:U+7055
四角号码:30115
仓颉输入法:EYBG
GBK编码:
规范汉字编号:
灕字拼音(带声调)
灕字笔顺
捺捺横捺横撇捺折竖竖折折捺撇竖捺横横横竖横
基本解释

lí  ㄌㄧˊ ◎ 见“漓”。

汉语字典

[①][lí][《廣韻》吕支切,平支,來。]“漓1”的繁体字。(1)水渗流貌。(2)下落貌。(3)下垂貌。参见“灕虖”。(4)见“灕灕”。(5)水名。在今甘肃省境内,通称大夏河。(6)水名。即漓江。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音韵参考

[广 韵]:呂支切,上平5支,lí,止開三平支A來[平水韵]:上平四支[国 语]:lí[粤 语]:lei4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巳集上】【水字部】 灕; 康熙笔画:23; 页码:页663第17【廣韻】呂支切【集韻】【韻會】鄰之切【正韻】鄰溪切,𠀤音離。滲灕,流貌。一曰水滲入地。【揚雄·河東賦】澤滲灕而下降。 又水名。【前漢·地理志】灕水,出白石縣西塞外。又水名,出湘南。【水經】灕水,出陽海山,南至廣信縣入鬱水。 又山名。【廣輿記】灕山,在廣西桂林府城東南。 又形容之辭。【揚雄·甘泉賦】灕乎滲灑。 又淋灕,秋雨也。亦省作漓。又與漓通,薄也。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楷体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宋体台湾细明体香港明体日本明朝体韩国明朝体旧字形
常见生僻字
汉字组词推荐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