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翰林学士

拼音:hàn lín xué shì

注音:ㄏㄢˋ ㄌㄧㄣˊ ㄒㄩㄝˊ ㄕ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官名。 唐玄宗 开元 初以 张九龄 、 张说 、 陆坚 等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 德宗 以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亲近顾问兼秘书官,常值宿内廷,承命撰拟有关任免将相和册后立太子等事的文告,有“内相”之称。 唐 代后期,往往即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 北宋 翰林学士仍掌制诰。 清 代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其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 清 末复置翰林学士,仅备侍读学士的升迁。

基本含义
翰林学士是指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取得进士及第后,被授予为皇帝撰写诏书、文书等重要文件的官员。这个词语也引申为指文才出众的人。
详细解释
翰林学士一词源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考试是通过文化考试选拔人才。考取进士及第后,有些人会被授予为翰林学士,成为皇帝身边的重要官员。翰林学士负责撰写诏书、文书等重要文件,因此成为了文才出众的象征。
使用场景
翰林学士一词通常用来形容文才出众、才华横溢的人。可以用于赞美某人的文学才华,或者形容某人的写作能力非常高超。
故事起源
翰林学士一词起源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直到清朝才废止。翰林学士作为科举制度中的重要官员,他们的职责是为皇帝撰写重要文件,因此成为了文才出众的象征。
成语结构
翰林学士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翰林”指的是古代的官署名称,意为文学官署;“学士”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官员,代表拥有学问、才能。
例句
1.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非常高,真是个翰林学士。2. 这位作家的文章水平很高,堪称现代翰林学士。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自己成为了一名翰林学士,为皇帝撰写重要文件,展现出自己的文才和才华。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考试内容和选拔官员的流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写的作文获得了全班翰林学士的称号。2. 初中生:这位作家的文笔非常好,被誉为现代翰林学士。3. 高中生:他在文学竞赛中获得了冠军,真是个年轻的翰林学士。4. 大学生:他的研究论文被国际期刊接收,显示出他的翰林学士水平。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