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寄象

拼音:jì xiàng

注音:ㄐㄧˋ ㄒㄧㄤˋ

繁体:

基本解释

(1).古时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达其志,通其欲’者,谓帝王立此传语之人,晓达五方之志,通达五方之欲,使相领解。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寄外内言语;通传南方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圣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谬,建天地而不悖,质鬼神而无疑,俟后圣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则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译之音而已,何重于王者之文!” 章炳麟 《程师》:“学之成验,定於校试,校试固不能无偏重轻。藉令试之殿廷,然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则目録之士耳!”
(2).寄托物象。 南朝 宋 郑道子 《神不灭论》:“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传心,粗举其证,庶鉴诸将悟,遂有功於滞惑焉。”

基本含义
以象征性的方式表达思想或感情。
详细解释
寄象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意为以象征性的方式表达思想或感情。它通常用于修辞手法中,通过比喻和隐喻的手法,使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使用场景
寄象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演讲和诗歌中,用于增加表达的深度和丰富性。它也可以用于日常交流中,以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故事起源
寄象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寓言故事《寄鹿》。故事中,一只鹿寄托了人们对和平与幸福的向往,成为了一种象征。后来,人们将这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称为寄象。
成语结构
寄象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寄”表示寄托、寄予,第二个字“象”表示象征、表达。
例句
1. 他用一首诗寄象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 这幅画以寄象的方式表达了艺术家对自然的赞美。3. 他的演讲寄象了对和平与友谊的向往。
记忆技巧
你可以通过与故事起源相关的形象来记忆寄象这个成语。想象一只鹿在远方的山中寄托着人们对和平与幸福的希望,这样你就能记住寄象表示寄托思想或感情的意思。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与寄象类似意义的成语,例如“寓意”、“象征”等。这些成语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寄象。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用一只纸鹤寄象了对和平的祈愿。2. 初中生:他的画作寄象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3. 高中生:这篇文章通过寄象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