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农业地形气候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由地形引起的对农业生产有明显影响的局地气候。根据国际规定(1968),其水平范围为10~104米,垂直范围为10-1~103米,属于中、小尺度气候。农业地形气候学是从发展农业的角度来研究地形对气候影响的一门学科。

详细解释


 基本成因 中、小尺度地形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大体决定于下列3个方面:①山体对于气流的动力影响。一百至数百米高的山体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约 1~10公里或更大)削弱、加强或改变气流的运行,随之有关的天气现象和气象要素,如降水、温度等也都有相应变化。②山体各部位接受太阳辐射能的差异引起局部热力状况的不同,导致各坡向尤其是南北坡温度状况的差异和局地性气流运动。③山体高度、排列形状等影响邻近盆地或谷地局部气流和温度的分布。

地形与温度 地形对温度的影响关系到农作物、果树和经济林木的防寒抗冻。但地形对平流型(阴冷型)冻(寒)害和辐射型(晴冷型)冻(寒)害的影响又有不同。

①平流型冻(寒)害。此类农业气象灾害受风速的影响较为显著,迎风地段的作物受害重,避风地段则受害轻。寒潮平流期盛行偏北风。当种植地段北面有良好的山体屏障时,可减弱平流之势,尤其是四面或三面(北、东、西)为群山包围的盆地在寒潮平流期风速较小,降温较缓和,喜温作物受害的威胁就小。此类地形称之为“冷平流不显著”的外围地形,简称“难进”地形。反之,如北面开旷无阻,尤其是北面形成缺口而东西两侧山体形成夹道时在寒潮平流期风速显著加大,降温也较剧,喜温作物受害的威胁就大。此类地形简称“易进”地形。

②辐射型冻(寒)害。当发生这类农业气象灾害时,如种植地段处在较低洼的地段,则相对高度愈低,地表冷空气径流的汇流面积愈大,最低气温也愈低,受害就愈重。在寒潮辐射期(晴夜),如喜温作物地段因四周有比较高大的山体环绕,或三面或两面有山体屏障,而排路狭窄不畅时,则辐射夜晚(晴夜)丘陵低处不仅要承受当地高处的冷空气径流,还要承受附近较大山体的大量冷空气径流,形成深厚的“冷湖”,其霜线较高,种植地段受冻(寒)害面积就大,作物受害也重。此类地形可称为“冷径流显著”或辐射冷空气“难出”的外围地形,简称“难出”地形。如种植地段至少有一面的地势较低而排路通畅,辐射夜晚空气径流易于排走,霜线甚低或不出现霜冻,种植地段受辐射型冻害的威胁就较轻或不受害,此类地形简称为“易出”地形。因此,中等尺度的外围地形可根据其与两种类型冻(寒)害的关系划分为4种基本类型(见表)。

此外,在丘陵山区冬半年的晴天夜晚,地面辐射强烈,在山坡中常常形成厚度为十几到几十米的逆温层,其温度可比地面高出几度。某些不耐低温的果树和经济作物种植在逆温层中,可避免低温危害,安全越冬。

地形与降水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很复杂,但仍有某些规律可循:①在一定高度范围内,山地和丘陵地区的降水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增大值随地区而异。②山地向风坡的降水量一般比背风坡要多;但在相对高度为100 米左右的山头常出现相反情况,尤其当风速较大时背风坡的降水明显大于向风坡。德国的R.盖格尔曾介绍在一相对高度为 100米的锥形小山头上测得背风坡的降水量比向风坡高出 5~10%。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是: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虽在向风坡形成降水,但向风坡的气流有一向上分量,托住或延缓了部分下降的雨水,将其挟带至背风坡;背风坡的气流则有向下的分量,加速了雨水的降落。③局部地形对气流的阻滞情况不同,也可引起降水的差异。

地形与风 地形对风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前者指地形影响气流运动,引起风向和风速的变化。如风从开阔地段吹向狭窄的谷地,则产生加速现象,反之则减速。风向也会随着山体和谷地的形状而有所偏转。后者掺和了其他气象因子的作用,如不同方向和部位的山坡白天由于接受日照情况的不同而引起温度差别,进而引起山谷风,白天为谷风,夜间为山风,一般夏季比冬季明显。水面(海、湖等)和陆地受热和冷却情况有异,可引起海陆风,湖陆风等,白天为海风(湖风),夜间为陆风,一年四季都较明显。气流越过山顶后,有时产生热而干燥的风,称焚风。

地形与湿度 局部地形对土壤湿度和近地面空气湿度影响明显。一般阳坡的土壤和空气较干燥而阴坡较潮湿。中国四川雅江县剪子湾山的阴坡和半阴坡由于空气和土壤较湿润,生长有冷杉和云杉等耐阴湿的树种;阳坡较干燥,只生长高山栎、高山松及矮刺栎等耐旱的乔、灌木。阴坡森林的上限达4150米,而在阳坡只能分布到3900米,两者相差200~300米。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