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

石林词

作者:叶梦得

  ☆贺新郎

  睡起流莺语。掩青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尚有乘鸾女。惊旧恨,遽如许。

  江南梦断横江渚。浪黏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萍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容与。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

  ☆水调歌头(濠州观鱼台作)

  渺渺楚天阔,秋水去无穷。两淮不辨牛马,轻浪舞回风。独倚高台一笑,圉圉游鱼来往,还戏此波中。危槛对千里,落日照澄空。

  子非我,安知我,意真同。鹏飞鲲化何有,沧海漫冲融。堪笑E44C溪遗老,白首直钩溪畔,岁晚忽衰翁。功业竟安在,徒自兆非熊。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水调歌头(送八舅朝请)

  江海渺千里,飘荡叹流年。等闲匹马相过,乘兴却翛然。十载悲欢如梦,抚掌惊呼相语,往事尽飞烟。此会真难偶,此醉且留连。

  酒方半,谁轻使,动离弦。我歌未阕公去,明日复山川。空有高城危槛,缥缈当筵清唱,余响落尊前。细雨黄花后,飞雁点遥天。

  ☆水调歌头(湖光亭落成)

  修眉扫遥碧,清镜走回流。堤外柳烟深浅,碧瓦起朱楼。分付平云千里,包卷骚人遗思,春色入帘钩。桃李尽无语,波影动兰舟。  念谢公,平生志,在沧洲。登临漫怀风景,佳处每难酬。却叹从来贤士,如我与公多矣,名迹竟谁留。惟有尊前醉,何必问消忧。

  ☆水调歌头(次韵叔父寺丞林德祖和休官咏怀)

  今古几流转,身世两奔忙。那知一丘一壑,何处不堪藏。须信超然物外,容易扁舟相踵,分占水云乡。雅志真无负,来日故应长。

  问骐骥,空矫首,为谁昂。冥鸿天际,尘事分付一轻芒。认取骚人生此,但有轻篷短楫,多制芰荷裳。一笑陶彭泽,千载贺知章。

  ☆水调歌头(癸丑中秋)

  河汉下平野,香雾卷西风。倚空千嶂横起,银阙正当中。常恨年年此夜,醉倒歌呼谁和,何事偶君同。莫恨岁华晚,容易感梧桐。

  揽清影,君试与,问天公。遥知玉斧初D96B,重到广寒宫。付与孤光千里,不遣微云点缀,为我洗长空。老去狂犹在,应未笑衰翁。

  ☆水调歌头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八声甘州(正月二日作是岁闰正月十四才立春)

  又新正过了,问东风、消息几时来。笑春工多思,留连底事,犹未轻回。应为瑶刀裁翦,容易惜花开。试向湖边望,几处寒梅。

  好是绿莎新径,剩安排芳意,特地重栽。便从今追赏,莫遣暂停杯。有千株、深红浅白,倩缓歌、急管与相催。凭看取,暖烟细霭,先到高台。

  ☆八声甘州

  问浮家泛宅,自玄真、去后有谁来。漫烟波千顷,云峰倒影,空翠成堆。可是溪山无主,佳处且徘徊。暮雨卷晴野,落照天开。

  老去余生江海,伴远公香火,犹有宗雷。便何妨元亮,携酒间相陪。寄清谈、芒鞋筇杖,更尽驱、风月入尊罍。江村路,我歌君和,莫棹船回。

  ☆八声甘州(甲辰承诏堂知止亭初毕工,刘无言相过)

  寄知还倦鸟,对飞云、无心两难齐。漫飘然欲去,悠然且止,依旧山西。十亩荒园未遍,趁雨却锄犁。敢忘邻翁约,有酒同携。

  况是岩前新创,带小轩横绝,松桂成蹊。试凭高东望,云海与天低。送沧波、浮空千里,照断霞、明灭卷晴霓。君休笑,此生心事,老更沈迷。

  ☆念奴娇(南归渡扬子作,杂用渊明语)

  故山渐近,念渊明归意,翛然谁论。归去来兮秋已老,松菊三径犹存。稚子欢迎,飘飘风袂,依约旧衡门。琴书萧散,更欣有酒盈尊。

  惆怅萍梗无根,天涯行已遍,空负田园。去矣何之窗户小,容膝聊倚南轩。倦鸟知还,晚云遥映,山气欲黄昏。此还真意,故应欲辨忘言。

  ☆念奴娇(中秋宴客,有怀壬午岁吴江长桥)  洞庭波冷,望冰轮初转,沧海沈沈。万顷孤光云阵卷,长笛吹破层阴。汹涌三江,银涛无际,遥带五湖深。酒阑歌罢,至今鼍怒龙吟。

  回首江海平生,漂流容易散,佳期难寻。缥缈高城风露爽,独倚危槛重临。醉倒清尊,姮娥应笑,犹有向来心。广寒宫殿,为予聊借琼林。☆念奴娇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黏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恨,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满庭芳

  麦陇如云,清风吹破,夜来疏雨才晴。满川烟草,残照落微明。缥缈危栏曲槛,遥天尽、日脚初平。青林外,参差暝霭,萦带远山横。  孤城。春雨过,绿阴是处,时有莺声。问落絮游丝,毕竟何成。信步苍苔绕遍,真堪付、闲客闲行。微吟罢,重回皓首,江海渺遗情。

  ☆满庭芳(张敏叔、程致道和示,复用韵寄酬)

  枫落吴江,扁舟摇荡,暮山斜照催晴。此心长在,秋水共澄明。底事经年易判,惊遗恨、悄悄难平。临风处,佳人万里,霜笛与谁横。

  长城。谁敢犯,知君五字,元有诗声。笑茅舍何时,归计真成。绿鬓朱颜老尽,柴车在、行即终行。聊相待,狂歌醉舞,虽老未忘情。

  ☆满庭芳(次旧韵,答蔡州王道济大夫见寄)  一曲离歌,烟村人去,马头微雪新晴。隔年光景,回首近清明。断送残花又老,春波净、湖水初平。谁重到,雕阑尽日,遥想画桥横。

  高城。凝望久,何人为我,重唱余声。问桃李如今,几处阴成。老去从游似梦,尊前事、空有经行。犹能记,殷勤寄语,多谢故人情。

  ☆满江红(重阳赏菊,时予已除代)

  一朵黄花,先催报、秋归消息。满芳枝凝露,为谁装饰。便向尊前拚醉倒,古今同是东篱侧。问何须、特地赋归来,抛彭泽。

  顺首去,年时节。开口笑,真难得。史君今郡更,自成行客。霜鬓不辞重插满,他年此会何人忆。记多情、曾伴小阑干,亲攀摘。

  ☆满江红

  雪后郊原,烟林静、梅花初坼。春欲半,犹自探春消息。一眼平芜看不尽,夜来小雨催新碧。笑去年、携酒折花人,花应识。

  兰舟漾,城南陌。云影淡,天容窄。绕风漪十顷,暖浮晴色。恰似槎头收钓处,坐中仍有江南客。问何如、两桨下苕溪,吞云泽。

  ☆应天长(自颍上县欲还吴作)  松陵秋已老,正柳岸田家,酒醅初熟。鲈脍莼羹,万里水天相续。扁舟凌浩渺,寄一叶、暮涛吞沃。青D72A笠,西塞山前,自翻新曲。

  来往未应足。便细雨斜风,有谁拘束。陶写中年,何待更须丝竹。鸱夷千古意,算入手、比来尤速。最好是,千点云峰,半篙澄绿。

  ☆定风波(与干誉、才卿步西园,始见青梅)

  破萼初惊一点红。又看青子映帘栊。冰雪肌肤谁复见。清浅。尚余疏影照晴空。

  惆怅年年桃李伴。肠断。只应芳信负东风。待得微黄春亦暮。烟雨。半和飞絮作濛濛。☆定风波  渺渺空波下夕阳。睡痕初破水风凉。过雨归云留不住。何处。远村烟树半微茫。

  莫笑经年人老矣。归计。得迟留处也何妨。老子兴来殊不浅。帘卷。更邀明月坐胡床。

  ☆定风波(七月望,赵俯置酒,与鲁卿同泛舟登骆驼桥待月)

  千步长虹跨碧流。两山浮影转螭头。付与诗人都总领。风景。更逢仙客下瀛洲。

  袅袅凉风吹汗漫。平岸。遥空新卷绛河收。却怪姮娥真好。须记。探支明月作中秋。☆定风波(鲁卿见和,复答之)

  斜汉初看素月流。坐惊金饼出云头。华发萧然吹素领。光景。何妨分付属沧洲。  莫待霜花飘烂漫。萍岸。更凭佳句尽拘收。解与破除消万事,犹记。一尊同得二年秋。

  ☆江城子

  碧潭浮影蘸红旗。日初迟。漾晴漪。我欲寻芳,先遣报春知。尽放百花连夜发,休更待,晓风吹。  满携尊酒弄繁枝。与佳期。伴群嬉。犹有邦人,争唱醉翁词。应笑今年狂太守,能痛饮,似当时。

  ☆江城子(大雪与客登极目亭)

  翩跹飞舞半空来。晓风催。巧萦回。野旷天遥,回望兴悠哉。欲问玉京知远近,试携手,上高台。  云涛无际卷崔嵬。敛浮埃。照琼瑰。点缀林花,真个是多才。说与化工留妙手,休尽放,一时开。

  ☆江城子(再送卢倅)

  芙蓉开过雨初晴。曲池平。画桥横。耿耿银河,遥下蘸空明。一舸吴松归未得,聊共住,小蓬瀛。  问君何事引前旌。趣归程。背高城。鱼鸟三年,谁道总无情。试遣他年歌此曲,应尚记,别时声。☆江城子(登小吴台小饮)

  生涯何有但青山。小溪湾。转潺湲。投老归来,终寄此山间。茅舍半欹风雨横,荒径晚,乱榛菅。

  强扶衰病上巉巅。水云闲。伴跻攀。湖海苍茫,千里在吴关。漫有一杯聊自醉,休更问,鬓毛斑。

  ☆江城子(次韵葛鲁卿上元)

  甘泉祠殿汉离宫。五云中。渺难穷。永漏通宵,壶矢转金铜。曾从钧天知帝所,孤鹤老,寄辽东。

  强扶衰病步龙钟。雪花濛。打窗风。一点青灯,惆怅伴南宫。惟有史君同此恨,丹凤□,水云重。☆江城子(湘妃鼓瑟)

  银涛无际卷蓬瀛。落霞明。暮云平。曾见青弯、紫凤下层城。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余情。  苍梧烟水断归程。卷霓旌。为谁迎。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舞罢鱼龙云海晚,千古恨,入江声。☆竹马儿

  与君记,平山堂前细柳,几回同挽。又征帆夜落,危槛依旧,遥临云巘。自笑来往匆匆,朱颜渐改,故人俱远。横笛想遗声,但寒松千丈,倾崖苍藓。

  世事终何已,田阴纵在,岁阴仍晚。稽康老来尤懒。只要莼羹菰饭。却欲便买茅庐,短篷轻楫,尊酒犹能办。君能过我,水云聊为伴。  ☆浣溪沙(重阳后一日极目亭)

  小雨初回昨夜凉。绕篱新菊已催黄。碧空无际卷苍茫。  千里断鸿供远目,十年芳草挂愁肠。缓歌聊与送瑶觞。

  ☆浣溪沙

  睡粉轻消露脸新。醉红初破玉肌匀。尊前留得两州春。

  剩挽雕盘欹醉帽,重催飞骑走红尘。十年兰B54B笑骚人。

  ☆浣溪沙(送卢倅)

  荷叶荷花水底天。玉壶冰酒酿新泉。一欢聊复记他年。  我亦故山归去客,与君分手暂流连。佳人休唱好因缘。

  ☆浣溪沙(意在亭)

  休笑山翁不住山。二年偷向此中闲。归来赢得鬓毛斑。

  瓮底新醅供酩酊,城头曲槛俯淙潺。山翁老去此山间。

  ☆浣溪沙(许公堂席上次韵王幼安)

  绛蜡烧残夜未分。宝筝声缓拍初匀。斗枢光照坐生春。

  便恐赐环归衮绣,莫辞挥翰落烟云。凤城西去断离魂。

  ☆浣溪沙(用前韵再答幼安)  绿野歌欢喜见分。骤惊和气晓来匀。妙歌谁敢和阳春。

  梅蕊旧年迎腊雪,月华今夜破寒云。独醒争笑楚人魂。

  ☆浣溪沙(次韵王幼安,曾存之园亭席上)

  物外光阴不属春。且留风景伴佳辰。醉归谁管断肠人。

  柳絮尚飘庭下雪,梨花空作梦中云。竹间篱落水边门。  ☆浣溪沙(与鲁卿酌别,席上次韵)

  千古风流咏白萍。二年歌笑拥朱轮。翩翩却忆上林春。

  剑履便应陪北阙,衤夸襦那更假西人。玉堂金殿要词臣。

  ☆永遇乐(寄怀张敏叔、程致道)

  萍芷芳洲,故人回首,云海何处。五亩荒田,殷勤问我,归计真成否。洞庭波冷,秋风袅袅,木叶乱随风舞。记扁舟、横斜载月,目极暮涛烟渚。

  传声试问,垂虹千顷,兰棹有谁重驻。雪溅雷翻,潮头过后,帆影欹前浦。此中高兴,何人解道,天也未应轻付。且留取、千钟痛饮,与君共赋。

  ☆永遇乐(蔡州移守颍昌,与客会别临芳观席上)  天末山横,半空箫鼓,楼观高起。指点栽成,东风满院,总是新桃李。纶巾羽扇,一尊饮罢,目送断鸿千里。揽清歌、余音不断,缥缈尚萦流水。

  年来自笑无情,何事犹有,多情遗思。绿鬓朱颜,匆匆拚了,却记花前醉。明年春到,重寻幽梦,应在乱莺声里。拍阑干、斜阳转处,有谁共倚。

  ☆临江仙

  闻道今年春信早,梅花不怕余寒。凭君先向近南看。香苞开遍未。莫待北枝残。

  肠断陇头他日恨,江南几驿征鞍。一杯聊与尽余欢。风情何似我,老去未应阑。

  ☆临江仙(雪后寄周十)

  梦里江南浑不记,只君幽户难忘。夜来急雪绕东堂。竹窗松径里,何处问归航。  瓮底新醅应已熟,一尊知与谁尝。会须雄笔卷苍茫。雪涛声隐户,琼玉照颓墙。

  ☆临江仙(与客湖上饮归)

  不见跳鱼翻曲港,湖边特地经过。萧萧疏雨乱风荷。微云吹散,凉月堕平波。

  白酒一杯还径醉,归来散发婆娑。无人能唱采莲歌。小轩欹枕,檐影挂星河。

  ☆临江仙(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  碧瓦新霜侵晓梦,黄花已过清秋。风帆何处挂扁舟。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  乐圃桥边烦借问,有人高卧江楼。寄声聊为诉离忧。桂丛应已老,何事久淹留。

  ☆临江仙(席上次韵韩文若)  闻道安车来过我,百花未敢飘零。疾催弦管送杯行。五朝瞻旧老,挥尘听风生。

  凤诏远从天上落,高堂燕喜初醒。莫言白发减风情。此时谁得似,饮罢却精明。

  ☆临江仙(晁以道见和答韩文若之句,复答之。二首)

  三月莺花都过了,晓来雪片犹零。嵩阳居士记行行。西湖初水满,遥想〓纹生。  欲为海棠传信息,如今底事长醒。不应高卧顿忘情。留春春不住,老眼若为明。

  ☆临江仙

  唱彻阳关分别袂,佳人粉泪空零。请君重作醉歌行。一欢须痛饮,回首念平生。

  却怪老来风味减,半酣易逐愁醒。因花那更赋闲情。鬓毛今尔耳,空笑老渊明。

  ☆临江仙(次韵洪思诚席上)

  潋滟湖光供一笑,未须醉日论千。将军曾记旧临边。野塘新水漫,烟岸藕如船。

  却怪情多春又老,回肠易逐愁煎。何如旌旆郁相连。凯歌归玉帐,锦帽碧油前。

  ☆临江仙(十一月二十四日同王幼安、洪思诚过曾存之园亭)

  学士园林人不到,传声欲问江梅。曲阑清浅小池台。已知春意近,为我著诗催。

  急管行觞围舞袖,故人坐上三台。幼安与存之少相从。此欢此宴固难陪。不辞同二老,倒载习池回。

  ☆临江仙(次韵答幼安、思诚、存之席上梅花)  不与群芳争绝艳,化工自许寒梅。一枝临晚照歌台。眼明浑未见,弦管莫惊催。

  记取刘郎归去路,千年应话天台。酒阑不惜更重陪。夜寒衣袂薄,犹有暗香回。  ☆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

  三日疾风吹浩荡,绿芜未遍平沙。约回残影射明霞。水光遥泛坐,烟柳卧欹斜。

  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

  ☆临江仙(熙春台与王取道、贺方回、曾公衮会别)

  自笑天涯无定准,飘然到处迟留。兴阑却上五湖舟。鲈莼新有味,碧树已惊秋。

  台上微凉初过雨,一尊聊记同游。寄声时为到沧洲。遥知欹枕处,万壑看交流。

  ☆临江仙(癸卯次葛鲁卿法华山曲水劝酒)

  山半飞泉鸣玉珮,回波倒卷粼粼。解巾聊濯十年尘。青山应却怪,此段久无人。

  行乐应须贤太守,风光过眼逡巡。不辞常作坐中宾。只愁花解笑,衰鬓不宜春。

  ☆临江仙(西园右春亭新成)

  手种千株桃李树,参差半已成阴。主人何事马骎骎。二年江海路,空负种花心。  试向中间安小槛,此还长要追寻。却惊摇落动悲吟。春归知早晚,为我变层林。

  ☆临江仙(乙卯八月九日,南山绝项作台新成,与客赏月作)

  绝顶参差千嶂列,不知空水相浮。下临湖海见三州。落霞横暮景,为客小迟留。

  卷尽微云天更阔,此行不负清秋。忽惊河汉近人流。青霄元有路,一笑倚琼楼。

  ☆临江仙(明日与客复登台,再用前韵。)

  一醉三年那易得,应须大白同浮。已知绝景是吾州。姮娥仍有意,更肯为人留。  万籁无声遥夜永,人间未识高秋。从来我客尽风流。故知怜老子,尤胜在南楼。

  ☆临江仙(明日小雨,已而风大作,复晚晴,遂见月,与客再登)

  卷地惊风吹雨去,却看香雾轻浮。遥知清影遍南州。万峰横玉立,谁为此山留。

  邂逅一欢须共惜,年年长记今秋。平生江海恨飘流。元龙真老懒,无意卧高楼。

  ☆临江仙(诏芳亭赠坐客)

  一醉年年今夜月,酒船聊更同浮。恨无羯鼓打梁州。遗声犹好在,风景一时留。  老去狂歌君勿笑,已拚双鬓成秋。会须击节B927中流。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世传梁州,西凉府初进此曲,会明皇游月宫还,记霓裳之声适相近,因作霓裳羽衣曲,以梁州名之。是夕,约诸君明夜泛舟,故有梁州、中流之句。

  ☆临江仙

  草草一年真过梦,此生不恨萍浮。且令从事到青州。已能从辟谷,那更话封留。

  好月尚寻当日约,故人何啻三秋。援琴欲写竹间流。此声谁解听,空上仲宣楼。

  ☆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虞美人(极目亭望西山)

  翻翻翠叶梧桐老。雨后凉生早。葛巾藜杖正关情。莫遣繁蝉容易、作秋声。

  遥空不尽青天去。一抹残霞暮。病余无力厌跻攀。为寄曲阑幽意、到西山。

  ☆虞美人(上巳席上)

  一声鶗F774催春晚。芳草连空远。年年余恨怨残红。可是无情容易、爱随风。

  茂林修竹山阴道。千载谁重到。半湖流水夕阳前。犹有一觞一咏、似当年。☆虞美人(同蔡宽夫置酒,王仲弓出歌人,声甚妙)

  东风一夜催春到。杨柳朝来好。莫辞尊酒重携持。老去情怀能有、几人知。

  凤台园里新诗伴。不用相追唤。一声清唱落琼卮。千顷西风烟浪、晚云迟。

  ☆虞美人(二日小雨达旦,西园独卧,寒甚不能寐,时窗前梨花将谢)

  数声微雨风惊晓,烛影欹残照。客愁不奈五更寒。明日梨花开尽、有谁看。

  追寻犹记清明近。为向花前问。东风正使解欺侬。不道花应有恨、也匆匆。☆虞美人(寒食泛舟)

  平波涨绿春堤满。渡口人归晚。短篷轻楫费追寻。始信十年归梦、是如今。

  故人回望高阳里。遥想车连骑。尊前点检旧年春。应有海棠犹记、插花人。☆虞美人(逋堂睡起,同吹洞箫)

  绿阴初过黄梅雨。隔叶闻莺语。睡余谁遣夕阳斜。时有微凉风动、入窗纱。

  天涯走遍终何有。白发空搔首。未须锦瑟怨年华。为寄一声长笛、怨梅花。☆虞美人(赠蔡子因)

  梅花落尽桃花小。春事余多少。新亭风景尚依然。白发故人相遇、且留连。

  家山应在层林外。怅望花前醉。半天烟雾尚连空。唤取扁舟归去、与君同。☆减字木兰花

  黄花渐老。秋色欲归还草草。花下前期。花老空歌鹊踏枝。

  狂酲易醒。不似旧时长酩酊。玉簟新凉。数尽更筹夜更长。

  ☆减字木兰花(雪中赏牡丹)

  前村夜半。每为江梅肠欲断。浅紫深红。谁信漫天雪里逢。

  醉头扶起。宿酒阑干犹困倚。便莫催残。明日东风为扫看。

  ☆减字木兰花(王幼安见和前韵,复用韵答之)  粉消妆半。一曲阳春歌始断。便觉香红。十倍光华昔未逢。  杨花吹起。犹自风前相枕倚。莫恨春残。留取新诗子细看。

  ☆木兰花(二月二十六日晚雨,集客湖上)

  花残却似春留恋。几日余香吹酒面。湿烟不隔柳条青,小雨池塘初有燕。  波光纵使明如练。可奈落红粉似霰。解将心事诉东风,只有啼莺千种啭。

  ☆点绛唇(晚出山榭,春初植兰榭侧,近复生紫芝十二本)  高柳萧萧,睡余已觉西风劲。小窗人静。淅沥生秋听。

  底事多情,欲与流年竞。残云暝。坠巾慵整。独立芝兰径。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点绛唇(丙辰八月二十七日雨中与何彦亨小饮)

  山上飞泉,漫流山下知何处。乱云无数。留得幽人住。

  深闭柴门,听尽空檐雨。秋还暮。小窗低户。惟有寒蛩语。

  ☆鹧鸪天(十二月二十二日与许干誉赏梅)

  不怕微霜点玉肌。恨无流水照冰姿。与君著意从头看,初见今年第一枝。

  人醉后,雪消时。江南春色寄来迟。使君本是花前客,莫怪殷勤为赋诗。  ☆鹧鸪天(元夕次韵干誉)

  夹路行歌尽落梅。篆烟香细袅寒灰。云移碧海三山近,月破中天九陌开。

  追乐事,惜多才。车声遥听走晴雷。十年梦断钧天奏,犹记流霞醉后杯。

  ☆鹧鸪天(雨后湖上看落花)

  小雨初收报夕阳。归云欲渡转横塘。空回雨盖翻新影,不见琼肌洗暗香。

  追落景,弄微凉。尚余残泪浥空床。只应自有东风恨,长遣啼痕破晚妆。☆鹧鸪天(续采莲曲)

  晓日初开露未晞。夕烟轻散雨还微。暗摇绿雾游B34A戏,斜映红云属玉飞。

  情脉脉,恨依依。沙边空见棹船归。何人解舞新声曲,一试纤腰六尺围。

  ☆鹧鸪天(次韵鲁卿大钱观太湖)

  兰B54B空悲楚客秋。旌旗谁见使君游。凌云不隔三山路,破浪聊凭万里舟。  公欲去,尚能留。杯行到手未宜休。新诗无物堪伦比,愿探珊瑚出宝钩。☆鹧鸪天(与鲁卿晚雨泛舟出西郭,用烟波定韵)

  天末残霞卷暮红。波间时见没凫翁。斜风细雨家何在,老矣生涯尽个中。

  惟此意,与公同。未须持酒祝牛宫。旁人不解青蓑意,犹说黄金宝带重。

  ☆鹧鸪天  一曲青山映小池。绿荷阴尽雨离披。何人解识秋堪美,莫为悲秋浪赋诗。

  携浊酒,绕东篱。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梁范坚常谓欣成惜败者,物之情。秋为万物成功之时,宋玉作悲秋,非是。乃作美秋赋云。

  ☆水龙吟(三月十日西湖宴客作)

  对花常欲留春,恨春故遣花飞早。晓来雨过,绿阴新处,几番芳草。一片飘时,已知消减,满庭谁扫。料多情也似,愁人易感,先催趁、朱颜老。

  犹有清明未过,但狂风、匆匆难保。酒醒梦断,年年此恨,不禁相恼。只恐春应,暗留芳信,与花争好。有姚黄一朵,殷勤付与,送金杯倒。

  ☆水龙吟  舵楼横笛孤吹,暮云散尽天如水。人间底事,忽惊飞堕,冰壶千里。玉树风清,漫披遥卷,与空无际。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  常恨孤光易转,仗多情、使君料理。一杯起舞,曲终须寄,狂歌重倚。为问飘流,几逢清影,有谁同记。但尊中有酒,长追旧事,拚年年醉。  ☆千秋岁(次韵兵曹席孟惠廨黄梅)

  晓烟溪畔。曾记东风面。化工更与重裁翦。额黄明艳粉,不共妖红软。凝露脸。多情正似当时见。

  谁向沧波岸。特地移闲馆。情一缕,愁千点。烦君搜妙语,为我催清宴。须细看。纷纷乱蕊空凡艳。

  ☆千秋岁(小雨达旦,东斋独宿不能寐,有怀松江旧游)

  雨声萧瑟,初到梧桐响。人不寐,秋声爽。低檐灯暗淡,画幕风来往。谁共赏。依稀记得船篷上。

  拍岸浮轻浪。水阔菰蒲长。向别浦,收横网。绿蓑冲暝□,艇子摇双桨。君莫忘。此情犹是当时唱。  ☆蓦山溪(百花洲席上次韵司录董庠)

  一年春事,常恨风和雨。趁取未残时,醉花前、春应相许。山公倒载,日暮习池回,问东风,春知否,莫道空归去。  满城歌吹,也似春和豫。争笑使君狂,占风光、不教飞絮。明朝酒醒,满地落残红,唱新词,追好景,犹有君收聚。  ☆清平乐  水空相映。淡碧涵千顷。素练不收寒玉镜。□落阶无影。  纤纤与捧金杯。暗香逐舞徘徊。雪尽玉容开遍,东风不管寒梅。

  ☆雨中花慢(寒食前一日小雨,牡丹已将开,与客置酒坐中戏作)  痛饮狂歌,百计强留,风光无奈春归。春去也,应知相赏,未忍相违。卷地风惊,争催春暮雨,顿回寒威。对黄昏萧瑟,冰肤洗尽,犹覆霞衣。

  多情断了,为花狂恼,故飘万点霏微。低粉面、妆台酒散,泪颗频挥。可是盈盈有意,只应真惜分飞。拚令吹尽,明朝酒醒,忍对红稀。

  ☆南乡子(池亭新成晚步)

  浅碧蘸鳞鳞。照眼全无一点尘。百草千花都过了,初新。翠竹高槐不占春。  歌啸堕纶巾。午醉醒来尚欠伸。待得月明归去也,青萍。更有凉风解送人。

  ☆南乡子(自后圃晚步湖上)

  小院雨新晴。初听黄鹂第一声。满地绿阴人不到,盈盈。一点孤花尚有情。  却傍水边行。叶底跳鱼浪自惊。日暮小舟何处去,斜横。冲破波痕久未平。

  ☆南乡子

  数枝,喜之,为赋\\

  山畔小池台。曾记幽人著意栽。乱石参差春至晚,徘徊。素景冲寒却自开。  绝绝照琼瑰。孤负芳心巧翦裁。应恐练裙惊缟夜,残杯。且放疏枝待我来。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

  ☆卜算子(并涧顷种木芙蓉,九月旦盛开)

  晓雨洗新妆,艳艳惊衰眼。不趁东风取次开,待得清霜晚  曲港照回流,影乱微波浅。作态低昂好自持,水阔烟波远。

  ☆菩萨蛮(湖光亭晚集)  平波不尽蒹葭远。清霜半落沙痕浅。烟树晚微茫。孤鸿下夕阳。

  梅花消息近。试向南枝问。记得水边春。江南别后人。

  ☆蝶恋花

  薄雪消时春已半。踏遍苍苔,手挽花枝看。一缕游丝牵不断。多情更觉蜂儿乱。

  尽日平波回远岸。倒影浮光,却记冰初泮。酒力无多吹易散。余寒向晚风惊幔。  ☆醉蓬莱  公表\\

  问东风何事,断送残红,便拚归去。牢落征途,笑行人羁旅。一曲阳关,断云残霭,做渭城朝雨。欲寄离愁,绿阴千啭,黄鹂空语。

  遥想湖边,浪摇空翠,弦管风高,乱花飞絮。曲水流觞,有山公行处。翠袖朱阑,故人应也,弄画船烟浦。会写相思,尊前为我,重翻新句。

  ☆南歌子(是日微雨,过午而霁,晚遂月出,次刘无言韵)  雨惜山容敛,云矜棹影开。忽看霁色射林隈。为问湖亭清影、为谁来。

  尽洗归时路,重倾醉后杯。未应霜雪遽相催。留得佳期犹在、共徘徊。

  ☆采桑子(冬至日,与许干誉、章几道饭积善。晚归雪作,因留小饮作)

  山蹊小路归来晚,暮雪缤纷。尊酒殷勤。邂逅相从只有君。

  全家住处无人到,元在重云。此景谁分。万玉参差更作群。

南濠诗话

作者:都穆

  ○都南濠先生序

  诗话无虑数十家,若鞠坡艇斋冷斋诸公,皆其杰然者。而国朝元老《麓堂集》尤为精纯,会众说而折其中,诗道毕矣。偶得都公是集,俯而读,仰而思,知其学问该博,而用意精勤,钩深致远,而雅有枢要,诚足以备一家之体,而与诸公并驰焉。如读太宗之诗,而知贞观之治;诵清碧之集,而慨宋室之亡。王孟端感久客之娶妇,曹子建助老瞒之奸雄,是又即其人知其世,而良有深意。公之诗话,大率类此,非琐琐章句之末耳。公在吴下以学行称,官兵曹以政事著,余企慕素矣。今观是集,信知其体具用行,而发言之有本也。遂捐俸绣梓,用广厥传,俾四方之士,因公之言,求公之心,可以推类而至於道,其於风教未必无补。

  正德癸酉秋七月望日,封邱黄桓书於和州之公寓  ○南濠居士诗话序

  诗话必具史笔,宋人之过论也。玄辞冷语,用以博见闻资谈笑而已,奚史哉?所贵是书正在识见耳。若拾录阙遗,商订古义,不为无裨正史,而雅非作者之意矣。余十六七时喜为诗,余友都君元敬实授之法。於时君有心戒,不事哦讽,而谈评不废。余每一篇成,辄就君是正,而君未尝不为余尽也。君於诗别具一识,世之谈者,或元人为宗,而君雅意於宋;谓必音韵清胜,而君惟性情之真。倚马万言,莫不韪叹;而碧山双泪,独有取焉。凡其所采,率与他为诗者异,而自信特坚,故久而人亦信之。观其所著《南濠诗话》,玄辞冷语,居然合作,而向之三言具在,是知君所为教余者,皆的然有见,而非漫言酬对也。是故拈而出之,他日当有作法於是者,非徒取其有裨史氏也。

  壬辰三月,衡山文璧叙  陈後山曰:“陶渊明之诗,切於事情,但不文耳。”此言非也。

  如《归园田居》云:“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东坡谓“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如《饮酒》其一云:“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山谷谓“类西汉文字”。如《饮酒》其五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王荆公谓“诗人以来,无此四句”。又如《桃花源记》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唐子西谓“造语简妙”。复曰:“晋人工造语,而渊明其尤也。”後山非无识者,其论陶诗,特见之偶偏,故异於苏黄诸公耳。

  东坡尝过一僧院,见题壁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坡甚爱之,不知为何人作也。刘孟熙《霏雪录》,谓二句似唐人语。予近阅《潘阆集》见之,始知为阆《夏日宿西禅院作》。诗云:“此地绝炎蒸,深疑到不能。夜凉如有雨,院静若无僧。枕润连云石,窗明照佛灯。浮生多贱骨,时日恐难胜。”通篇皆妙。但坡以“如”为疑,若为“似”,与此不同。

  元微之《题刘阮山》诗云:“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

  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意。”後元遗山云:“死恨天台老刘阮,人间何恋却归来?”正祖此意。予顷见杨廉夫诗迹,亦有是作云:  “两婿原非薄幸郎,仙姬已识姓名香。问渠何事归来早,白首糟糠不下堂。”较之二元,情致不及,而忠厚过之。

  《七哀》诗始於曹子建,其後王仲定量张孟阳皆相继为之。人多不解“七哀”之议,或谓:病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悲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所哀虽一事,而七者具也。

  张伯雨外史晚居茅山,罕接宾客。一日,有野僧来谒,童子拒之。

  僧云:“语而主,吾诗僧也,胡为拒我?”不得已乃为入报。伯雨书老杜“花径不曾缘客扫”之句,使持以示僧。僧略不运思,足成诗云:

  “久闻方外有神仙,只信华阳古洞天。花径不曾缘客扫,石床今许借僧眠。穿云去汲烧丹井,带雨来耕种玉田。一自茅君成道後,几人骑鹤下苍烟。”末二句涉讥刺。伯雨得诗大惊,延入置之上坐,留连数日。

  昔人词调,其命名多取古诗中语。如《蝶恋花》取梁简文诗“翻阶蛱蝶恋花情”;《满庭芳》取柳柳州诗“满庭芳草积”;《玉楼春》取白乐天诗“玉楼宴罢醉和春”;《丁香结》取古诗“丁香结恨新”;《霜叶飞》取老杜诗“清霜洞庭叶,故欲别时飞”;《清都宴》取沈隐侯诗“朝上阊阖宫,夜宴清都关”。其间亦有不尽然者,如《风流子》出《文选》。刘良《文选注》曰:“风流,言其风美之声流於天下。子者,男子之通称也。”《荔枝香》《解语花》,一出《唐书》,一出《开元天宝遗事》。《唐书》《礼乐志》载:“明皇幸蜀,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春天新曲而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遂命其名曰‘荔枝香’。”《遗事》云:“帝与妃子共赏太液池千叶莲,指妃子谓左右曰:‘何如此解语花也?’”《解连环》出《庄子》,《庄子》曰:“南方无穷而有《塞垣春》,“塞垣”二字出《後汉书》《鲜卑传》;《玉烛新》,“玉烛”二字出《尔雅》。即此观之,其馀可类推矣。

  李商隐《锦瑟》诗,人莫晓其义,刘貣父谓是令孤楚家青衣名也。

  近阅许彦周《诗话》云:“锦瑟之为器,其柱如其弦数,其声有适怨清和。又云感怨清和。昔令狐楚侍人,能弹此四曲,诗中两联,状此四曲也。”乃知锦瑟非青衣之名,貣父失之於不考耳。

  无锡浦源字长源,读书工诗,洪武中为晋王府引礼舍人。闻闽人林子羽老於诗学,欲往访之而无由。一日以收买书籍至闽,时子羽方与其乡人郑定量五元辈结社作诗,自以天下为无人。长源谒之,子羽欲闻其所作,以观何如。长源乃诵《送人之荆门》诗,中有“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之句,子羽甚加叹赏,遂许入社,与之唱酬。  昔人谓“诗盛于唐,坏于宋”,近亦有谓元诗过宋诗者,陋哉见也。刘後村云:“宋诗岂惟不愧于唐,盖过之矣。”予观欧梅苏黄二陈至石湖放翁诸公,其诗视唐未可便谓之过,然真无愧色者也。元诗称大家,必曰虞杨范揭。以四子而视宋,特太山之卷石耳。方正学诗云:“前宋文章配两周,盛时诗律亦无俦。今人未识昆仑派,却笑黄河是浊流。”又云:“天历诸公制作新,力排旧习祖唐人。粗豪未脱风沙气,难底熙丰作後尘。”非具正法眼者,乌能道此。

  东坡诗云:“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坡以一日当两日,子西直以日当年。又不若谢康乐云“以晤言消之,一日当千载”耳。

  严沧浪谓论诗如论禅:“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有义。”此最为的论。赵章泉尝有诗云:

  “学诗浑似学参禅,识取初年与暮年。巧匠曷能雕朽木,燎原宁复死灰然。”其二:“学诗浑似学参禅,要保心传与耳传。秋菊春兰宁易地,清风明月本同天。”其三:“学诗浑似学参禅,束缚宁论句与联。  四海九州何历历,千秋万岁永传传。”吴思道诗云:“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肯得,等闲拈出便超然。”“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龚圣任诗云:“学诗浑似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点铁成金学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学诗浑似学参禅,语可安排意莫传。

  会意即超声律界,不须链石补青天。”“学诗浑似学参禅,几许搜肠觅句联。欲识少陵奇绝处,初无言句与人传。”予亦尝效颦云:“学诗浑似学参禅,不悟真乘枉百年。切莫哎心并剔肺,须知妙语出天然。”“学诗浑似学参禅,笔下随人世岂传?好句眼前吟不尽,痴人犹自管窥天。”“学诗浑似学参禅,语要惊人不在联。但写真情并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

  海宁胡教授虚白,洪武间归自江西,泊舟番君之望湖亭,见亭上石刻东坡诗一绝云:“黑云堆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亭下水连天。”虚白赓其韵曰:“鸥外清波雁外山,望湖亭下系归船。夜深起坐占风信,人在珠宫月在天。”书之於壁。忽有老者来诵其诗曰:“子非斗南老人邪?”乃为长揖,举首不知所往。

  虚白因自号半南老人。

  《楚辞》云:“思公子兮未敢言。”惟其不言,所以为思之至。

  刘公幹云:“思子沈心曲,长叹不能言。”本《楚辞》也。杨宪使孟载与高侍郎季迪、张太常来仪、徐方伯幼文友善,四公皆吴产,皆妙於诗,世称高杨张徐。孟载诗律尤精,如云“花无桃李非春色,人有笙歌是太平”,“一官不博三竿日,万事无过两鬓星”,予爱其闲旷。

  及云“乱世身如危处立,异乡人似梦中来”,“千金已废床头剑,一字无存架上书”,则又叹其困穷。如云“红雨落花来衮衮,绿波芳草去迢迢”,“六朝旧恨残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予爱其含蓄,及云“柳色嫩於鹅破壳,藓痕斑似鹿辞胎”,“小雨送花青见萼,轻雷催笋碧抽尖”,则又惊其新巧。至“翠袖锦筝邀上客,画船银烛照归人”,“高楼锦瑟花连屋,深巷珠帘柳映桥”,则又见其情致之绮丽矣。“宣王石鼓青苔沚,武帝金盘玉露多”,“八阵云开屯虎豹,三江潮落见无暇鼍”,则又见其气象之突兀矣。他如“半醉半醒花冉冉,闲愁闲雨沈沈”,“恨不发如春草绿,笑曾花似面颜红”,“万里归心鸥送客,片时残梦鸟惊人”,则又优柔痛快,而无牵合排比,其亦诗人之豪者哉!

  潘逍遥寓居钱塘。尝一至陕观华山,留题云:“高爱三峰插太虚,昂头吟望倒骑驴。傍人大笑从他笑,终拟全家向上居。”时魏野仲先居陕,有《赠逍遥》诗云:“从此华山图籍上,更添潘阆倒骑驴。”二公之高致可想也。  杜樊川《题乌江项羽庙》诗云:“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兒。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後王荆公诗云:“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荆公反樊川之意,似为正论,然终不若樊川之死中求活。谢叠山谓柳子厚书箕子庙碑阴,意亦类此。  吾乡沈处士贞吉,读书能诗,暮年好道,奉纯阳吕仙翁甚虔,每有事辄负箕召之。一日得诗二绝云:“鹤背发长歌,清声振林越。万里洞庭秋,湖波弄明月。”“片月已苍苍,诗成天欲曙。独鹤忽不见,闲云自来去。”处士惊喜下拜,以为真神仙来也。後徐武功见之,亦曰:“此诗非纯阳不能作也。”

  李太白杜子美微时为布衣交,并称於天下後世。今考之《杜集》,其怀赠太白者多至四十馀篇,而太白诗之及杜者,不过沙邱城之寄,鲁郡东石门之送,及饭颗之嘲一绝而已。盖太白以帝室之胄,负天仙之才,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而杜老不免刻苦作诗,宜其为太白所诮。

  洪容斋胡苕溪以饭颗诗不见《太白集》中,疑为後人伪作。予谓古人嘲戏之语,集中往往不载,不特太白为然。然後之人作诗,乃多学杜而鲜师太白,岂非以太白才高难及,而爱君忧民,可施之廊庙者,固在於饭颗之人耶?

  王孟端舍人作诗清丽。尝有人作客京师,乃别娶妇,孟端作诗寄之云:“新花枝胜旧花枝,从此无心念别离。可信秦淮今夜月,有人相对数归期。”其人得诗感泣,不日遂归。  《杨廉夫集》有《路逢三叟》词云:“上叟前致词,大道抱天全。

  中叟前致词,寒暑每节宣。下叟前致词,百岁半单眠。”尝见陈後山诗中一词,亦此意。此盖出於应瑒,瑒诗曰:“昔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馀岁,相与锄禾莠。往前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致词,室内姬粗丑。二叟前致词,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词,暮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  汉《柏梁台诗》,武帝与群臣各咏其职为句,同出一韵,句仅二十有六,而韵之重复者十有四。如武帝云:“日月星辰和四时。”卫尉则云:“周卫交戟禁不时。”梁孝王云:“骖驾驷马从梁来。”太仆则云:“脩饰舆马待驾来。”在司马云:“郡国士马羽林材。”詹事则云:“椒房率更领其材。”丞相云:“总领天下诚难治。”执金吾则云:“徼道宫下随讨治。”京兆尹则云:“外家公主不可治。”大将军云:“和抚四夷不易哉。”东方朔则云:“迫窘诘屈几穷哉?”御史大夫云:“刀笔之吏臣执之。”大鸿胪则云:“郡国吏功差次之。”少府则云:“乘舆御物主治之。”其间不重复者惟十二句,然通篇质直雄健,真可为七言诗祖。後齐梁诗人多效其体,而气骨远不能及。方朔乃云:“迫窘诘屈,直戏语耳。”

  外高祖硃先生文奎尝学诗杨廉夫,洪武初为郡学训导。其《元夕》诗云:“兔魄摇银海,鰲山接紫微。游人踏清影,叠鼓催馀辉。兰灺惊钟堕,珠星拂曙稀。良宵苦不永,况复隔年违。”置之古人集中,未易辨也。

  世人作诗以敏捷为奇,以连篇累册为富,非知诗者也。老杜云:

  “语不惊人死不休。”盖诗须苦吟,则语方妙,不特杜为然也。贾阆仙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孟东野云:“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卢延逊云:“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杜荀鹤云:“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予由是知诗之不工,以不用心之故,盖未有苦吟而无好诗者。唐山人题诗瓢云:“作者方知吾苦心。”亦此意也。

  紫薇花,俗谓之怕痒树,爪其幹则枝叶俱动。宋梅都官诗云:  “薄肤痒不胜轻爪。”又云:“薄薄嫩肤搔鸟爪。”皆言其不耐痒也。

  草木无知之物,此花乃独不然,何耶?

  长洲陈湖碛沙寺,元初有僧魁天幻者居之。魁与高安僧圆至友善,至尝注周伯[A10?]所选《唐三体诗》,魁割其资,刻置寺中,方万里特为作序,由是《三体诗》盛传人间。今吴人称“碛沙唐诗”是也。

  魁读儒家书,尤工於诗,平生厓立绝俗,誓不出世,住山。至有诗赠之云:“拈笔诗成首首新,兴来豪叫欲攀云。难医最是狂吟病,我恰才痊又到君。”

  陈希夷《赠张乖厓》诗云:“自吴入蜀是寻常,歌舞筵中救火忙。

  乞得金陵养闲地,也须多谢鬓边疮。”予初不省“救火忙”之说,近阅《乖厓遗事》云:“公尝谒希夷,问欲隐居,希夷曰:‘子方有官职,未可议此。值今之势,如失火之家,待公救火,不可不赴。’”希夷善相人之术,固已逆知乖厓之不能隐矣。

  松江袁御史景文,未仕时,尝与友人谒杨廉夫,几上见有《咏白燕》诗云:“珠帘十二中间卷,玉翦一双高下飞。”景文素能诗者,因谓之曰:“先生此诗,殆未尽体物之妙也。”廉夫不以为然。景文归作诗,翌日呈廉夫云:“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廉夫得诗叹赏,连书数纸,尽散坐客。一时呼为袁白燕云。

  木玄虚《海赋》云:“云锦散文於沙涔。”予初不解,後游东海之上,见波纹印沙,坚如刻画,毫发不失,而螺贝珍异之物纷错其间,粲然五色,水波不兴,日光射之,真所谓“云锦散文”。爱玩久之,乃知玄虚此语之不虚也。

  元杜清碧本集亡宋节士之诗,为《谷音》二卷,惜世罕传。予近得其本,如程自脩《痛哭》云:“匆匆古今成传舍,人生有情泪如把。

  乾坤误落腐儒手,但遗空言当汗马。”《岁暮》云:“乡里小兒纥那歌,前辈先生八风舞。欲拘东流舞万牛,抱膝长吟听更雨。”冉琇《蓬莱阁》云:“鲁连惟有死,王粲不胜哀。”元吉《上党》云:“呜呼皇天肯悔祸,岂有盗贼称天王?”《夜坐》云:“忽忆梅花不成语,梦中风雪在江南。”师严硃尚书《席上》云:“主忧臣辱坐感激,忍对花鸟调欢娱。”张琰《官柳》云:“袅袅亭亭忒无赖,又将春色误江南。”汪涯《采石独酌》云:“天翻地覆有今夕,酒熟诗温无可人。”丁开《可惜》云:“父老俱呜咽,天王本圣明。”鱼潜《送郑秘书》云:“童子歌鸲鹆,幽人拜杜鹃。”柯茂谦《鲁港》云:

  “可惜使船如使马,不闻声鼓但声金。”皆悲愤激烈,读之可为流涕。

  曹子建《杂诗》云:“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又云:“国雠谅不塞,甘心思丧元。”老瞒而有是兒,宁不助其奸雄?  示坡云:“诗须有为而作。”山谷云:“诗文惟不造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予谓今人之诗,惟务应酬,真无为而强作者,无怪其语之不工。元遗山诗云:“从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知此病者也。  会稽张思廉,元末流寓吴门。时张士诚欲结内游客,大开宾贤之馆,闻思廉名,礼致为枢密院都事,思廉遂委身事焉。未几,张败,思廉变姓名走杭州,寄食於报国寺,旦暮手一编,人不得窥。後思廉死,寺中人取视之,乃其平生所作诗也。孙司业大雅尝为思廉著传。

  唐太宗诗,其《经战地》云:“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研讨会落星沈,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其《重幸武功》云:“垂衣天下治,端拱车书同。白水巡前迹,丹陵幸旧宫。列筵欢故老,高宴聚新丰。驻跸抚田畯,回舆访牧童。”其《执契静三边》云:“无为宇宙清,有美璇玑正。皎珮星连景,飘衣云结庆。戢戈荣七德,昇文辉九功。烟波澄旧碧,烽烟息前红。霜野韬莲剑,关城罢月弓。”其《帝京篇》云:“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

  忠谏,明科慎刑赏。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皆雄伟不群,规模宏远,真可谓帝王之作,非儒生骚人之所能及。《帝京》一篇,尤见不自满足,其成贞观之治,有以哉。

  国初诗僧称宗泐来复。同时有德祥者,亦工於诗,其《送僧东游》云:“与云秋别寺,同月夜行船。”《咏蝉》云:“玉貂名并出,黄雀患相连。”泐复不能道也。又《卜筑》云:“草生桥断处,花落燕来初。”亦佳句。

  古人诗有唱和者,盖彼唱而我和之。初不拘体制兼袭其韵也。後乃有用人韵以答之者,观老杜严武诗可见,然亦不一一次其韵也。至元白皮陆诸公,始尚次韵,争奇斗险,多至数百言,往来至数十首。

  而其流弊至於今极矣,非沛然有馀之才,鲜不为其窘束。所谓性情者,果可得而见邪?

  柯博士九思在奎章日,得出入内廷,後失宠,退居吴下。虞文靖公作《风入松》词赠之,中亦微露此意。予闻柯尝画黄鹂、白头,题诗二绝。《白头》云:“春浓不放小禽栖,白发冲冠向晓啼。帘幕半开人未起,楼台风暖日犹低。”《黄鹂》云:“春风娇软绿阴肥,上苑莺花紫翠围。却向後宫深院里,一枝闲自理金衣。”近嘉兴周丈伯器尝题二图,为予诵之。诗云:“奎章阁下老词臣,吟遍莺花上苑春。  回首金衣闲自理,绿阴多处少风尘。”“重重帘幕护轻寒,听彻春禽午夜阑。无限江南归兴里,不将华发漫冲冠。”盖用其语,而反其意也。

  吴僧明月舟善为诗,与予交。尝得其《临终》一首,警句曰:

  “草烟蝴蝶梦,花月杜鹃吟。”予爱诵之。

  刘静修书事诗云:“卧榻而今又属谁?江南回首见旌旗。路人遥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岁兒。”周公谨《杂识》载《北客》诗云:

  “忆昔陈桥兵变时,欺他寡妇与孤兒。谁知二百馀年後,寡妇孤兒又被欺。”二诗皆为宋太祖作,若出一机轴,而辞意严正,道人所不能道,真可谓诗之斧钺矣。

  解学士缙自幼能言,即颖敏绝人。郡守令至其家,或抱置膝上,应声成文,皆错愕惊叹。尝闻学士六岁时,其族祖戏之曰:“小兒何所爱?”即应声作诗四绝,其一云:“小兒何所爱?爱者芝兰室。更欲附飞龙,上天看红日。”其二云:“人道日在天,我道日在心。不省鸡鸣时,泠然钟磐音。”其三云:“圣人有《六经》,天地有日月。

  日月万古明,《六经》终不灭。”其四云:“小兒何所爱?夜梦笔生花。花根在何处?丹府是吾家。”他日学士尝书其後云:“予未能言时,颇知人教指。梦五色笔,笔有花如菡萏者,当五六岁来,遂盛有作。然未甚能书,往往忘不复记。此诗颇传诵,不欲弃置,因识之。”

  魏仲先诗十卷,名《钜鹿东观集》,予尝阅之,今记其数联。

  《闲居书事》云:“成家书满屋,添口鹤生孙。”《和五衢见寄》云:

  “身犹为外物,诗亦是虚名。”《咏怀》云:“鹤病生闲恼,僧来废静眠。”又有《咏盆池萍》云:“莫嫌生处波澜小,免得漂然逐众流。”真隐者之言也。

  顾玉山仲瑛尝自题小像云:“儒衣僧帽道人鞋,天下青山骨可埋。

  若说向时豪侠处,五陵鞍马洛阳街。”人咸赏其达。予谓仲瑛此诗,不无所袭。傅大士诗云:“道冠儒履释袈裟,三教原来总一家。”东坡狱《中寄弟子由》云:“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後陆放翁云:“青山是处可埋骨。”盖亦用坡语矣。  江湖间呼舟子为家长,或疑其卑贱,不宜称之若是。近阅老杜诗云:“长年三老歌声里。”《古今诗话》谓蜀中以稿手为三长老,老杜之语,盖本於此。又戴氏《鼠璞》谓海滨之人,呼篙师为长年,则家长之称,有自来矣。

  阴常侍何水部以诗并称,时谓之阴何。宋黄伯思长睿跋何诗,尽录其佳句。予观阴诗,佳句尤多。如《泛青草湖》云:“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晚泊五洲》云:“水随云度黑,山带日归红。”《广陵岸送北使》云:“海上春云杂,天际晚帆孤。”《巴陵空寺》云:“香尽奁犹复,幅陈画渐微。”《雪里梅花》云:“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消。”《晚出新亭》云:“远戍惟闻鼓,寒山但见松。”皆风格流丽,不减於何,惜未有拈出之者。  袁景文初甚贫,尝馆授一富家,景文性疏放,师道颇不立,未几辞归。其家别延陈文东璧。文东惩景文故,待弟子甚严。一日,景文来访,文东适出,因大书其案云:“去年先生磨恃己,今年先生罔谈彼。若无几个始制文,如何教得犹子比。”文东善书,故云然。亦可谓善谑也已。  韩文公诗曰:“我生之初,月宿南斗。”东坡谓公身坐磨蝎宫,而己命亦居是宫。盖磨蝎即星纪之次,而半宿所缠也。星家言身命舍是者,多以文显。以二公观之,名虽重於当世,而遭逢排谤,几不自容,盖诚有相类者。吾乡高太史季迪为一代诗宗,命亦舍磨蝎,又与坡翁同生丙子,洪武初,以作文竟坐腰斩,受祸之惨,又二公之所无者。吁!亦异矣。

  张士诚据有吴中,东南名士多往依之。不可致者,惟杨廉夫一人,士诚无以为计。一日,闻其来吴,使人要於路,廉夫不得已,乃一至宾贤馆中。时元主方以龙衣御酒赐士诚,士诚闻廉夫至,甚说,即命饮以御酒。酒未半,廉夫作诗云:“江南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士诚得诗,知廉夫不可屈,不强留也。

  三高祠在吴江长桥南,中祀越上将军范蠡、晋大司马东曹掾张翰、唐赠右补阙陆龟蒙。国朝著于祀典,《齐东野语》载宋人诗云:“可笑吴痴忘越憾,却夸范蠡作三高。”又云:“千年家国无穷恨,只合江边祀子胥。”盖深非之。近读僧善信《三高祠》诗,《范蠡》云:“越国谋臣吴国雠,如何庙食此江头?扁舟载得蛾眉後,却作三江汗漫游。”其见亦同。毘陵谢应芳尝上书行省,欲去蠡像,会世变,弗果。洪武间,吴江人陶振子昌,亦著论辩之。

  元钱思复惟善尝赴江浙省乡试,时出《浙江潮赋》,三千人中皆不知钱塘江为曲江,思复独用之。盖出枚乘《七发》。考官得其卷,大喜,置於前列。思复归,乃构曲江草堂,暮年自称曰曲江老人。

  扬子云曰:“言心声也,字心画也。”盖谓观言与书,可以知人之邪正也。然世之偏人曲士,其言其字,未必皆偏曲。则言与书,又似不足以观人者。元遗山诗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有识者之论,固如此。

  吴兴唐广惟勤为人雅有风致,尤善词翰。尝手录周公谨《癸辛杂识》,见其中载方万里秽行之事,意颇弗平。是夜梦方来曰:“吾旧与周生有隙,故谤我至此。君能文者,幸为我暴之。”明日,忽有人送方《

  奎律髓》来者,惟勤笑曰:“得非方先生惠我耶?”惟勤乡人有张子静者,工於诗少尝学东坡,出语酷似之。尝夜梦坡公授以诗法。

  明日,人有以坡诗一部寄子静,子静因自号梦坡居士。

  宋王烈妇青枫岭事,昭灼在人耳目,士大夫过而题诗者甚众。杨廉夫诗云:“介马驮驮百里程,青枫一夜血诗成。祇应刘阮桃花水,不似巴陵汉水清。”後廉夫得梦悔之,乃更作诗,有“宁从湘瑟声中死,不向胡笳折里生”之句,则与前诗迥不侔矣。又闻昔有人作诗以非烈妇者,诗曰:“齧指题诗似可哀,斑斑剥剥上青苔。当时若有诗中意,肯逐将军马上来。”语意与廉夫初见正同,後其人竟以无嗣,予谓诗贵忠厚,王妇之事,烈烈如此,可谓难矣。而二诗皆有贬辞,所谓“于无过中求有过”,岂忠厚之道哉?

  长洲刘先生溥,八岁时,赋《沟水》诗云:“门前一沟水,日夜向东流。借问归何处?沧溟是住头。”後先生仁虽不甚显,然卒以诗名。家君少学诗先生,先生尝语之云。

  元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楼,人作春题,多未当其意者。一日,赵子昂过扬,主人知之,迎致楼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银器。酒半,出纸笔求作春题。子昂援笔书云:“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之喜甚,尽彻酒器以赠子昂。贯云石亦有词咏楼,调寄《水龙吟》云:“晚来碧海风沈,满楼明月留人信。璚花香外,玉笙初响,修眉如妒。十二阑干,等闲隔断,人间风雨。望画桥檐影,紫芝尘暖,又唤起,登临趣。回首西山南浦。问云物,为谁掀舞?关河如此,不须骑鹤,尽堪来去。月落潮平,小衾梦转,已非吾土。且从容对酒,龙香涴茧,写平山赋。”

  刘长卿《馀干旅舍》云:“摇落暮天回,丹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征衣?”张籍《宿江上馆》云:“楚泽南渡口,夜深来客稀。月明见潮上,江静觉鸥飞。旅望今已远,此行殊未归。离家久无信,又听捣征衣。”二诗皆奇,而偶似次韵,尤可喜也。

  方正学先生集,传之天下,人人知爱诵之。但其中多杂以他人之诗,如勉学二十四首,乃陈子平作;《渔樵》一首,乃杨孟载作。又有《牧牛图》一绝,亦元人诗。  苏文忠公文章之富,古今莫有过者。予顷见公诗真迹于友人家,皆集中所不载。诗凡五首,前题云《村醪二尊献张平阳》,其一:

  “万户春浓酒似油,想须百甕列床头。主人日饮三千客,应笑穷官送督邮。”其二:“诗里将军已筑坛,後来裨将欲登难。已惊老健苏梅在,更作风流王谢看。”其三:“口出定知书满腹,瘦生应为语雕肝。

  (缺二字)洒落江山外,留与人间激懦官。”其四:“张公高躅不可到,我欲搀眉才觉难。事业已归前辈录,典刑留与後人看。”其五:  “诗如琢雪清牙颊,身觐飞龙吐胆肝。少负清名晚方用,白头翁竟作何官。”

  蜀人有徐生者,以诗自矜。尝一日至吴,谓无诗人。吴有张淮豫源者,素工诗,闻其言,心甚不平,携四三友人,袖所作诗往谒之。

  坐定,豫源出诗案上,徐生读之色动,求和其《苏台鉴古》之作,豫源顷刻便就。有云:“千年东建吴王国,万元西通蜀客船。”意似刺之。徐生不觉屈服,以明日遯去。豫源家贫嗜酒,尝燕一富人家,有称僧明本《梅花》诗者,豫源不为意。时庭下牡丹盛开,彼谓豫源曰:  “子能赋此乎?”豫源曰:“是不难。”用梅韵咏之。至五十首,语主人曰:“诗肠枯矣。”索烧酒痛饮,竟足成百首,一座皆吐舌以为神。

  近时北词以《西厢记》为首,俗传作於关汉卿。或以为汉卿不竟其词,王实甫足之。予阅《点鬼簿》,乃王实甫作,非汉卿也。实甫元大都人,所编传奇,有《芙蓉亭双蕖怨》等,与《西厢记》,凡十种,然惟《西厢》盛行於时。  谢惠连诗云:“屯云蔽层岭,惊风涌飞流。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邱。浮氛晦厓献,积素惑原畴。”张正见诗云:“含香老颜驷,执戟异扬雄。惆怅崔亭伯,幽忧凭敬通。王嫱没故塞,班女弃深宫。”谢诗三韵句法皆相似,张诗六句,皆见古人,若今人则必厌其重复,古人之诗正不若是拘也。

  乡先生陈太史嗣初尝云:“作诗必情与景会,景与情合,始可与言诗矣。如‘芳草伴人还易老,落花随水亦东流’,此情与景合也;‘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此景与情合也。”

  倪元镇本无锡大家,元季知天下将乱,尽散其家资,往来江湖,多寓琳宫梵刹。尝有《怀归》诗云:“久客怀归思惘然,松间茅屋女萝牵。三杯桃李春风酒,一榻菰蒲夜雨船。鸿迹偶曾留雪渚,鹤情原只在芝田。他乡未若还家乐,绿树年年叫杜鹃。”洪武甲寅,元镇年六十八,秋七月始还乡里,时已无家,寓其姻邹惟高所。是岁中秋,邹氏开宴赏月,元镇以脾泄戒饮,凄然弗乐,乃赋诗曰:“经旬卧病掩山扉,岩穴潜神以伏龟。身世浮云度流水,生涯煮豆爨枯萁。红蠡卷碧应无分,白发悲秋不自支。莫负尊前今夜月,长吟桂影一伸眉。”不久,竟以脾疾卒於邹氏。

  六经如《诗》、《书》、《春》、《秋》、《礼》、《记》,所载无非实事。自《骚赋》之作兴,托为渔父卜者及无是公乌有先生之类,而文词始多漫语,其源出於《庄子》。《庄子》一书,大抵皆寓言也。  先工部府君讳卬,字维明,九岁即能为诗,年十二,随先祖月楼翁之杭。时值中秋,先祖与诸文士观潮,先君侍侧。诸文士分韵赋诗,先君亦以能诗得“擎”字,诗云:“海门拥雪银山倾,怒涛汹汹争奔腾。疾声顷刻如雷霆,冲击三岛鰲难擎。只疑苍龙迸断黄金绳,六丁不敢施威灵。阳侯宫中神鬼惊,鼓汤元气时降升,更与明月同亏盈,天地至信无迁更。凭阑望望诗已成,百川万壑如掌平。”先君呈诗,诸公皆大惊,酒间呼为“奇童”。今亲槀具存,上有岁月可考,当为都氏之家宝也。

  唐太宗诗,虽极壮伟,而精巧之语,亦时有之。如云:“笑树花分色,啼枝鸟合声。”如云:“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如云:  “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如云:“林黄疏叶下,野白曙霜明。”如云:“舞按花梁燕,歌迎鸟路尘。”如云:“珮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後之诗人,虽极力模拟,吾知其不能到也。

  元僧圆至,工於古文,而诗尤清婉。其《寒食》云:“月暗花明掩竹房,轻寒脉脉透衣裳。清明院落无灯火,独绕回廊祀夜香。”《晓过西湖》云:“水光山色四无人,清晓谁看第一春?红日渐高弦管动,半湖烟雾是游尘。”《游人》云:“送子江头水亦悲,更能随我定何时?垂杨但为秋来瘦,不为秋来有别离。”他如《再往湖南》云:“春路晴犹滑,山亭晚更凉。竹枯湘泪尽,花发楚魂香。”《涂居士见访》云:“并坐夜深皆不语,一灯分映两闲身。”其造语之妙,当不减于惠勤参寥辈也。

  唐胡江东《咏史》,其“箕山”云云,盖祖太史公以箕山为许由隐处之地也。许由之名,见于《庄子》,与卞随务光等,率皆寓言。

  自太史公以为实有其人,而後世因之。许由者,许其自由,未尝有是人也。  沈先生启南,以诗豪名海内,而其咏物尤妙。予少尝学诗先生,记其数联,如《咏钱》云:“有堪使鬼原非缪,无任呼兄亦不来。”《门神》云:“检尔功名惟故纸,傍谁门户有长情?”《咏帘》云:“外面令人倍惆怅,里边容眼自分明。”《混堂》云:“未能洁己嗟先乱,亦复随波惜众同。”《杨花》云:“借风为力终无赖,与水何缘却托生。”先生又尝作《落花诗》,其譬联云:“无方漂泊关游子,如此衰残类老夫。”“送雨送春长寿寺,飞来飞去洛阳城。”“美人天远无家别,逐客春深尽族行。”“懊恼夜生听雨枕,浮沈朝入送春杯。”“万物死生宁离土,一场恩怨本同风。”皆清新雄健,不拘拘题目,而亦不离乎题目,兹其所以为妙也。

  东坡尝拈出渊明谈理之诗有三,一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曰:“笑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三曰:“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皆以为知道之言。予谓渊明不止於知道,而其妙语亦不止是。如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如云:“望云惭高鸟,临水丑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如云:“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如云:“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如云:“及时当勉厉,岁月不待人。”如云:“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分阴,念此使人惧。”观是数诗,则渊明盖真有得於道者,非常人能蹈其轨辙也。

  张修撰亨父工於诗,尝岁晚与翰林诸公联句,有云:“生事残年话,风流後辈夸。”竟以是月卒,亦诗谶也。

  道家言人身中有三尸,又谓之三彭,每庚申日乘人之睡,以其过恶陈之上帝,故学道者遇是夕辄不睡。许郢州诗云“夜寒初共守庚申”是也。柳子厚集有《骂尸虫文》,元吴渊颖有《三彭传》,则儒者亦以为有是物矣。尝记《避暑录话》载道士和紫霄曰:“三彭乌有,吾师托此以惧为恶者尔。遂作诗云:‘不守庚申亦不疑,此心长与道相依。玉皇已自知行止,任尔三彭说是非。’”此足以破其徒之惑,且道家而肯为是言,尤可贵也。

  老杜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萧千岩元:“诗不读书不可为,然以书为诗,则不可。”范景文云:“读书而至万卷,则抑扬高下,何施不可?非谓以万卷之书为诗也。”景文之语,犹千岩之意也。尝记昔人云:“万卷书人谁不读?下笔未必能有神。”严沧浪云:“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斯言为得之矣。

  孙仲衍典籍,南海人,诗格高粹。其《朝云》三律,皆集古句而成,若出自一手,而不见其牵合。本朝集句,虽多大其人,视之仲衍,盖不止於退三舍也。其一:“妾本钱塘江上仙,双垂别泪越江边。鹤归华表添新冢,燕蹴飞花落舞筵。野草怕霜霜怕日,月光如水水如天。

  人间俯仰成今古,祇是当时已惘然。”其二:“家住钱塘东复东,偶来江外寄行踪。三湘愁鬓逢秋色,半壁残灯照病容。艳骨已成兰麝土,露华偏湿蕊珠宫。分明记得还家梦,一路寒山万木中。”其三:“三生石上旧精魂,愿作阳台一段云。词客有灵应识我,碧山如画又逢君。  花边古寺翔金雀,竹里春愁冷翠裙。莫向西湖歌此曲,清明时节雨纷纷。”(朝云,东坡妾名。)

  元杭州吾子行先生,博学好古,精篆籀之学。晚年为妾家所累,有司逮之。子行素高抗,不能忍辱,即作诗投其所知仇远,潜赴水死。

  诗云:“刘伶一锸事徒然,蝴蝶飞来别有天。欲语《太玄》何处问?

  西泠西畔断桥边。”後僧宗泐作诗吊之云:“吹箫人去竹房空,海内犹传学术工。最是西泠桥畔路,淡烟疏柳夕阳中。”子行别号竹房,善吹洞箫,故泐诗首句及之。

  硃陈村在徐州丰县东南一百里深山中,民俗淳质,一村惟硃陈二姓,世为婚姻。白乐天有硃陈村诗三十四韵,其略云:“县远官事少,山深民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人,死为陈村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惟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君。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予每诵之,则尘襟为之一洒,恨不生长其地。後读坡翁《硃陈村嫁娶图》诗云:“我是硃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则宋之硃陈已非唐时之旧。若以今视之,又不知其何如也?

  李君玉作《黄陵庙》诗,昔人谓其名检扫地,周伯[A10?]乃选入《唐三体诗》,果何见耶?

  元末,吾乡有虞堪胜伯者,善作诗。尝题赵子昂《苕溪图》云:

  “吴兴公子玉堂仙,写出苕溪似辋川。回首青山红树下,那无十亩种瓜田。”为人脍炙。近沈先生启南题子昂画马一绝,寄予评之。诗云:  “隅目晶荧耳竹披,江南流落乘黄姿。千金千里无人识,笑看胡兒买去骑。”先生又为予诵周方伯良右题子昂竹枝云:“中原日暮龙旂远,南国春深水殿寒。留得一枝烟雨里,又随人去报平安。”三诗皆主刺讥,而胜伯之词尤微婉云。

  王建《寒食看花》诗云:“颠狂绕树猿离锁,跳踯缘闲马断羁。”此建之自况。吾於是知功名之累人,不如幽闲之肆志也。

  杨孟载诗律精切,其追次李义山《无题》五首,词意俱到,真义山之勍敌也。

  老杜诗云:“安得广夏千万间,大贮天下寒士俱欢颜。”白乐天诗云:“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人。”二公其先天下之忧而忧者与?(以上三则从文本补录。)

  ○题词

  南濠旧话新传得,吴下风流楚地闻。我是闲官忙里过,湖山回首剧思君。  无锡邵宝

  ○跋

  都少卿诗话,前明刻本有二:其一黄桓刻於和州,凡七十二则;其一文衡山刻於吴郡,仅四十二则。两本诠次不同,互有增损,予因正其谬误,合而刊之,庶为完善矣。黄本传自厉氏樊榭山房,文本则从书局借范氏天一阁旧藏也。

  乾隆癸巳七夕得闲居士鲍廷博识于知不足斋

钝吟杂录

作者:冯班

  乐府乐府至有明而业杂,出奴入主,三百年来,迄无定论。《钝吟杂录》中乐府诸论,折衷群言,归于一是,果有别裁伪体者,将不河汉斯言也。录其醇无疵者六则,与钱木庵《唐音审体》互参。时俗谬误,其知所返乎?雪樵识。

  ◎古今乐府论

  古诗皆乐也,文士为之辞曰诗,乐工协之于钟吕为乐。自后世文士或不闲乐律,言志之文,乃有不可施于乐者,故诗于乐画境。文士所造乐府,如陈思王、陆士衡,于时谓之“乖调”。刘彦和以为“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则是文人乐府,亦有不谐钟吕,直自为诗者矣。乐府题目,有可以赋咏者,文士为之词,如《铙歌》诸篇是矣。乐府之词,在词体可爱,文士拟之,如“东飞伯劳”、《相逢行》、“青青河畔草”之类,皆乐府之别支也。七言创于汉代,魏文帝有《燕歌行》,古诗有“东飞伯劳”,至梁末而七言盛于时,诗赋多有七言,或有杂五七言者,唐人歌行之祖也。声成文谓之歌。曰“行”者,字不可解,见于《宋书乐志》所载魏、晋乐府,盖始于汉人也。

  至唐有七言长歌,不用乐题,直自作七言,亦谓之歌行。故《文苑英华》歌行与乐府又分两类。今人歌行题曰古风,不知始于何时?唐人殊不然,故宋人有七言无古诗之论。予按:齐、梁已前,七言古诗有“东飞伯劳”、“卢家少妇”二篇,不知其人、代,故题曰古诗也。

  或以为梁武,盖误也。如唐初卢、骆诸篇,有声病者,自是“齐梁体。”若李、杜歌行不用声病者,自是古调。如沈佺期“卢家少妇”,今人以为律诗。唐乐府亦用律诗。唐人李义山有转韵律诗。白乐天、杜牧之集中所载律诗,多与今人不同。《瀛奎律体》有仄韵律诗。严沧浪云:“有古律诗。”则古、律之分,今人亦不能全别矣。《才调集》卷前题云:古律杂歌诗一百首。古者,五言古也;律者,五七言律也;杂者,杂体也;歌者,歌行也。此是五代时书,故所题如此,最得之,今亦鲜知者矣。大略歌行出于乐府,曰“行”者,犹仍乐府之名也。杜子美作新题乐府,此是乐府之变。盖汉人歌谣,后乐工采以入乐府,其词多歌当时事,如《上留田》、《霍家奴》、《罗敷行》之类是也。子美自咏唐时事,以俟采诗者,异于古人,而深得古人之理。元、白以后,此体纷纷而作。总而言之:制诗以协于乐,一也;采诗入乐,二也;古有此曲,倚其声为诗,三也;自制新曲,四也;拟古,五也;咏古题,六也;并杜陵之新题乐府,七也。古乐府无出此七者矣。唐末有长短句,宋有词,金有北曲,元有南曲,今则有北人之小曲,南人之吴歌,皆乐府之馀也。乐府本易知,如李西涯、钟伯敬辈都不解。请具言之:李太白之歌行,祖述《骚》、《雅》,下迄梁、陈七言,无所不包,奇中又奇,而字字有本,讽刺沉切,自古未有也。后之拟古乐府,如是焉可已。近代李于鳞取晋、宋、齐、隋《乐志》所载,章截而句摘之,生吞活剥,曰“拟乐府”。至于宗子相之乐府,全不可通。今松江陈子龙辈效之,使人读之笑来。王司寇《卮言》论歌行云:“有奇句夺人魄者。”直以为歌行,而不言此即是拟古乐府。夫乐府本词多平典,晋、魏、宋、齐乐府取奏,多聱牙不可通。盖乐人采诗合乐,不合宫商者,增损其文,或有声无文,声词混填,至有不可通者,皆乐工所为,非本诗如此也。汉代歌谣,承《离骚》之后,故多奇语。魏武文体,悲凉慷慨,与诗人不同。然史志所称,自有平美者,其体亦不一。如班婕妤“团扇”,乐府也。“青青河畔草”,乐府也。《文选注》引古诗多云枚乘乐府,则《十九首》亦乐府也。伯敬承于鳞之后,遂谓奇诡聱牙者为乐府,平美者为诗。其评诗至云:某篇某句似乐府,乐府某篇某句似诗。谬之极矣。

  乐府之名本于汉。至《三百篇》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乐之大者,正以郊祀为本。伯敬乃曰:乐府之有郊祀,犹诗之有应制。何耶?又李西涯作诗三卷,次第咏古,自谓乐府。此文既不谐于金石,则非乐也;又不取古题,则不应附于乐府也;又不咏时事,如汉人歌谣及杜陵新题乐府,直是有韵史论,自可题曰史赞,或曰咏史诗,则可矣,不应曰乐府也。诗之为文,一出一入,有切言者,有微言者,轻重无准,唯在达其志耳。故孟子曰:“不以文害词,不以词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西涯之词,引绳切墨,议论太重,文无比兴,非诗之体也。乃其叙语讥太白用古体,谬矣。西涯笔端高,其集中诗多可观。

  惜哉,无是可也。古书叙乐府,唯《宋书》最详整,其次则《隋书》及《南齐书》。《晋书乐志》皆不如也。郭茂倩《乐府诗集》为诗而作,删诸家乐志作序,甚明而无遣误,作歌行乐府者,不可不读。左克明乐府,只取堪作诗料者,可便童蒙学诗者读之。杨铁老作乐府,其源出于二李、杜陵,有古题者,有新题者,其文字自是“铁体”,颇伤于怪。然笃而论之,自是近代高手,太白之后,亦是一家,在作者择之。今太常乐府,其文用诗。黄心甫作《扶轮集》序云:“今不用诗。”非也。余尚及闻前辈有歌绝句者,三十年来亦绝矣。宋人长短句,今亦不能歌。然嘉靖中善胡琴者,犹能弹宋词。至于今,则元人北词亦不知矣,而词亦渐失本调矣。乐其亡乎!诗之不合于古人,余能正之也;乐之亡,如之何哉?

  ◎论乐府与钱颐仲

  “诗言志,歌永言。”“言之不足,故咏歌之。”然后协之金石丝管,诗莫非乐也。乐府之名,始于汉惠,至武帝立乐府之官,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采诗夜诵,有赵、代、齐、魏之歌;又使司马长卿等造十九章之歌,此乐府之始也。迨魏有三调歌诗,多取汉代歌谣,协之钟律,其辞多经乐工增损,故有本辞与所奏不同,《宋书乐志》所载是也。陈王、陆机所制,时称“乖调”。刘彦和以为“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则疑当时乐府,有不能歌者,然不能明也。汉时有苏、李五言,枚乘诸作,然吴兢《乐录》有古诗。而李善注《文选》,多引枚乘乐府,诗文皆在古诗中,疑五言诸作,皆可歌也。大略歌诗分界,疑在汉、魏之间。伶伦所奏,谓之乐府;文人所制,不妨有不合乐之诗。乐之所用,在郊庙宴享诸大体,或有民间私造,用之宴饮者。

  唐之五七言律长短句,以及今之南北词,皆乐也,其体亦何常之有?

  乐府中又有灼然不可歌者,如后人赋《横吹》诸题,及用古题而自出新意,或直赋题事,及杜甫、元、白新乐府是也。歌行之名,本之乐章,其文句长短不同,或有拟古乐府为之,今所见如鲍明远集中有之,至唐天宝以后而大盛,如李太白其尤也。太白多效三祖及鲍明远,其语尤近古耳。酷拟之风,起于近代。李于鳞取魏、晋乐府古异难通者,句摘而字效之,学者始以艰涩遒壮者为乐府,而以平典者为诗。吠声哗然,殆不可止。但取乐府诗集中所载读之,了然可见。盖魏、晋乐章,既由伶人协律,声有短长损益,以文就之,往往合二为一,首尾都不贯,文亦有不尽可通者,如《铙歌》声词混填,岂可更拟耶?乐工务配其声,文士宜正其文。今日作文,止效三祖,已为古而难行矣;若更为其不可解者,既不入乐,何取于伶人语耶?亦古人所不为也。

  汉诗之无疑者,唯《文选》班姬一章,亦乐府也。兴深文典,与苏、李诸作何异?总之,今日作乐府:赋古题,一也;自出新题,二也。

  舍此而曰某篇似乐府语,某篇似诗语,皆于鳞、仲默之敝法也。选诗者至汲取其难通以为古妙,此又伯敬、友夏之谬也。所知止此而已。

  ◎论歌行与叶祖德

  晋、宋时所奏乐府,多是汉时歌谣,其名有《放歌行》、《艳歌行》之属,又有单题某歌、某行,则歌行者,乐府之名也。魏文帝作《燕歌行》,以七字断句,七言歌行之滥觞也。沿至于梁元帝,有《燕歌行集》,其书不传,今可见者,犹有三数篇。于时南北诗集,卢思道有《从军行》,江总持有《杂曲文》,皆纯七言,似唐人歌行之体矣。徐、庾诸赋,其体亦大略相近。诗赋七言,自此盛也。迨及唐初,卢、骆、王、杨大篇诗赋,其文视陈、隋有加矣。迤于天宝,其体渐变。然王摩诘诸作,或通篇丽偶,犹古体也。李太白崛起,奄古人而有之,根于《离骚》,杂以魏三祖乐府,近法鲍明远,梁、陈流丽,亦时时间出,谲辞云构,奇文郁起,后世作者,无以加矣。歌行变格,自此定也。子美独构新格,自制题目,元、白辈祖述之,后人遂为新例,陈、隋、初唐诸家,渐澌灭矣。今之歌行,凡有四例:咏古题,一也;自造新题,二也;赋一物、咏一事,三也;用古题而别出新意,四也。太白、子美二家之外,后人蔑以加矣。  ◎正俗

  古人之诗,皆乐也。文人或不闲音律,所作篇什,不协于丝管,故但谓之诗。诗与乐府从此分区。又乐府须伶人知音律增损,然后合调。陈王、士衡多有佳篇,刘彦和以为“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则于时乐府,已有不歌者矣。后代拟乐府,以代古词,亦同此例也。文人赋乐府古题,或不与本词相应,吴兢讥之,此不足以为嫌,唐人歌行皆如此。盖诗人寓兴,文无定例,率随所感。吴兢史才,长于考证,昧于文外比兴之旨,其言若此,有似鼓瑟者之记其柱也。必如所云,则乐府之文,所谓床上安床,屋上架屋,古人已具,何烦赘剩耶?  又乐府采诗以配声律,出于伶人增损并合,剪截改窜亦多,自不应题目,岂可以为例也?杜子美创为新题乐府,至元、白而盛。指论时事,颂美刺恶,合于诗人之旨,忠志远谋,方为百代鉴戒,诚杰作绝思也。

  李长吉歌诗,云韶工人皆取以协金石。杜陵诗史,不知当时何不采取?《文苑英华》又分歌行与乐府为二。歌行之名,不知始于何时?魏、晋所奏乐府,如《艳歌行》、《长歌行》、《短歌行》之类,大略是汉时歌谣,谓之曰“行”,本不知何解。宋人云:体如行书。真可掩口也。既谓之歌行,则自然出于乐府,但指事咏物之文,或无古题,《英华》分别,亦有旨也。  伶工所奏,乐也。诗人所造,诗也。诗乃乐之词耳,本无定体,唐人律诗,亦是乐府也。今人不解,往往求诗与乐府之别,钟伯敬至云某诗似乐府,某乐府似诗。不知何以判之?只如西汉人为五言者二家,班婕妤《怨诗》,亦乐府也。吾亦不知李陵之词可歌与否?如《文选注》引古诗,多云枚乘乐府诗,知《十九首》亦是乐府也。汉世歌谣,当骚人之后,文多遒古。魏祖慷慨悲凉,自是此公文体如斯,非乐府应尔。文、明二祖,仰而不迨,大略古直。乐工采歌谣以配声,文多不可通,《铙歌》声词混填,不可复解是也。李于鳞之流,便谓乐府当如此作。今之词人,多造诡异不可通之语,题为乐府。集中无此辈语,则以为阙。《乐志》所载五言四言,自有雅则可诵者,岂未之读耶?

  陆士衡《拟古诗》、江淹《拟古三十首》,如抟猛虎,捉生龙,急与之较,力不暇,气格悉敌。今人拟诗,如床上安床,但觉怯处种种不逮耳。然前人拟诗,往往只取其大意,亦不尽如江、陆也。

韩擒虎话本

作者:无

会昌既临朝之日,不有三宝,毁拆迦蓝,感得海内僧尼,尽总还俗回避。说其中有一僧名号法华和尚,家住邢州,知主上无道,遂复裹经题,直至随州山内隐藏,权时系一茅庵。莫不朝朝转念,日日看经。感得八个人,不显姓名,日日来听。或朝一日,有七人先来,一人后到。法华和尚心内有疑,发言便问:“启言老人,住居何处?姓字名谁?每日八人齐来,君子因何后到?”老人答曰:“某等不是别人,是八大海龙王,知和尚看一部《法华经义》,囗回施功德,与我等水族眷属,例皆同沾福利。某等眷属,并无报答,恐和尚有难,特来护助,先来莫怪后到。为随州杨坚,限百日之内,合有天分,为戴平天冠不稳,与换脑盖骨去来。和尚若也不信,使君现患生脑疼次无人医疗,某等弟兄八人别无报答,有一盒龙膏,度与和尚。若到随州使君面前,以膏便涂,必得痊瘥。若也得效,事须委嘱:限百日之内,有使臣诏来,进一日亡,退一日则伤。若以后为君,事复再兴佛法,即是某等愿足。且辞和尚去也。”道由言讫,忽然不见。

法华和尚见龙王去后,直到随州衙门。门司入报:“外头有一僧,善有妙术,口称医疗,不敢不报。”使君闻语,遂命和尚升厅而坐。发言相问,是某体患生脑疼,检尽药方,医疗不得。知道和尚现有妙术,若也得效,必不相负。法华和尚闻语,遂袖内取出盒子,以龙仙膏往顶门便涂。说此膏未到顶门一半也无,才到脑盖骨上,一似佛手捻却。使君得效,顶谒再三,启言和尚:“虽自官家明有宣头,不得隐藏师僧,且在某衙府回避,岂不好事。”法华和尚闻语,忆得龙壬委嘱,不敢久住。启言使君:“限百日之内,合有天分。若有使臣诏来,进一日亡,退一日伤,即是贫道愿足。若也以后为君,事须再兴佛法。且辞使君归山去也。”使君见和尚去后,心内犹自有疑,遂书壁为记。

前后不经数旬,果然司天太监,夜观乾象,知随州杨坚限百日之内,合有天分,具表奏闻。皇帝览表,似大杵中心,遂差殿头高品直诣随州宣诏。使君蒙诏,不敢久住,遂与来使登途进发,迅速不停,直至长安十里有余常乐驿安下。憩歇才定。使石忽思量得法华和尚委嘱:限百日之内,合有天分,进一日亡,退一日伤。是我今朝见,必应遭他毒手。思量言讫,遂命天使同共商量。候来日朝见。天使唱啥,具表奏闻。皇帝览表,大悦龙颜。唯有杨妃满目流泪。皇帝一见,宣问皇后:“缘即罪杨坚一人,不干皇后之事。”杨妃拜谢,便来后宫,心口思量:“阿耶来日朝觐,必应遭他毒手。我为皇后,荣得奚为,不如服毒先死,免得使君受苦。”思量言讫,香汤沐浴,改换衣装,满一杯药酒在镜台前头,皇后重梳蝉鬓,再画蛾眉。整梳装之次,镜内忽见一人,回顾而趣,原是圣人,从坐而起。皇帝宣问:“皇后梳装如常,要酒何用?”杨妃蒙问,喜从天降,启言圣人:“但臣妾梳装,须饮此酒一盏,一要软发,二要贮颜。且图供奉圣人,别无余事。”皇帝闻语,喜不自胜:“皇后尚自贮颜,寡人饮了也莫端正。”杨妃闻语,连忙捧盏,启言陛下:“臣妾饮时,号曰发妆酒。圣人若饮,改却酒名,唤即甚得,号曰万岁杯。愿圣人万岁、万万岁!”皇帝不知药酒,捻得便饮。说者酒未饮之时一事无,才到口中,脑裂身死。杨妃一见,拽得灵榇,在龙床底下。权时把敷壁遮阑。便来前殿,遂差内使一人,直到宣诏杨坚。使君蒙诏,一似大杵中心,不敢违他宣命,当时朝见,直诣阁门。所司入奏,杨妃闻奏,便赐对。使君得对,趋过萧墙,拜舞时呼万岁。杨妃一见,处分左右:“册起使君,便赐上殿。”杨坚举目忽见皇后,心口思量:“是我今日莫逃得此难。”思量言讫,便上殿来。杨妃问言:“阿耶莫怕,主上龙归沧海,今日便作万乘君王。”杨坚闻语,犹自疑惑。“若也不信,行到龙床底下,见其灵榇,方可便信。”杨坚启言皇后:“某缘力微。如何即是。”皇后问言:“阿耶朝庭与甚人素善?”“某与左右金吾有分。”皇后闻言,缘二人权绾总在手头,何忧大事不成。遂来前殿,差一人宣诏左右金吾上将军胡、朗。二人蒙诏,直至殿前,忽见杨坚,心内有疑。皇后宣问:“将军知道,与使君有分。主上已龙归沧海,今拟册立使君为君,卿意者何?”朗启言皇后:“册立则得,争况合朝大臣,如何即是?”皇后问言:“将军今夜点检御军五百,复得阔刃陌刀,甲幕下埋伏。阿奴来日,前朝自已宣问,若也册立使君为君,万事不言。一句参差,殿前总杀。别立一作大臣,岂不好事。”将军唱喏,遂点检御军五百,甲幕下埋伏讫。后来日前朝,应是文武百寮大臣总在殿前。皇后宣问:“主上己龙归沧海,今拟册立随州杨使君为乾坤之主,卿意者何?”道犹言讫,拂袖便去。应是文武百寮大臣不测涯际,心内疑惑,望殿而趣,见一白羊身长一丈二尺,张牙利口,便下殿来,哮吼如雷,拟吞合朝大臣。众人一见,便知杨坚合有天分,一齐拜舞,吋呼万岁。由乃册立,自称隋文皇帝。感得四夷归顺,八蛮来降。

时有金璘陈王,知道杨坚为君,心生不服。宣诏合朝大臣,总在殿前。当时宣问:“阿奴今拟兴兵,收伏狂秦,卿意者何?”时有镇国上将军任蛮奴越班走出奏而言曰:“臣启陛下,且愿拜将出师,剪戮后,收下西秦,驾行便去。”陈王闻语,依卿所奏,遂拜萧磨呵、周罗侯二人为将,收伏狂秦。二人受宣,拜舞谢恩,领军四十余万,登途进发。不经旬日,直至锅口下营憩歇。二将商量,两道行军,各二十余万。萧磨呵打宋、卞、陈、许,周罗侯收安、伏、唐、邓。既入界首,乡村百姓具表闻天,皇帝揽表,似大杵中心。遂捶钟击鼓,聚集文武百寮大臣,总在殿前。皇帝宣问:“阿奴无德,滥处为君,今有金璘陈叔宝便生违背,不顺阿奴,今拟拜将出师剪戮,甚人去得?”时有左勒将贺若弼越班走出,启言陛下:“臣愿请军去得。”贺若弼才请军之次,有一个人不忿。是甚人?是即大名将是韩熊男。幼失其父,自训其名号曰擒虎,心生不忿,越班走出,臣启陛下:“蹄觥小水,争福大海沧波;假饶蝼蚁成堆,那能与天为患。臣愿请军,尅日活擒陈王进上,敢不奏。”皇帝闻语,一见擒虎一十三岁奶腥未落,有日大胸,今阿奴何愁社稷!拟拜韩擒虎为将,恐为阻着贺若弼。拟二人总拜为将,殿前尚自如此,领兵在外,必争人我。卿二人且归私第,候来日前朝,别有宣至。迄候来日前朝,合朝大臣总在殿前,遂色金铸印,拜弟杨素为都招罚使,第二拜贺若弼为副知节,第三韩擒虎为行营马步使。三人受宣,拜舞谢恩,走出朝门,领军三十余万,登途进发。迅速不停,直到郑州。有先锋马探得箫磨呵领军二十余万,陈留下营,具事由回报。上将军杨素闻语,当处下营,升帐而坐。遂唤二将,总在面前,遂问二将:“隋文皇帝殿前有言,请君尅收金璘。如今贼军府迫,甚人去得?若也得胜回过,具表奏闻。”将军才问,韩擒虎越班便出,启言将军:“擒虎去得。”“要军多少?”“要马步军三万五千。”便令交付。擒虎得兵,进军便起,迅速不停。来到终谋境上,屯军便住。擒虎升帐而坐,遂唤一官健只在面前,再三处分:“公解探事,一取将军处分,探得军机,速便早回,与公重赏。”官健唱喏。改换衣装,作一百姓装裹,担得一栲栳馒头,直到萧磨呵寨内,当时便卖。探得军机,即便回来。到将军帐前唱喏便报。擒虎问言:“官健,军机若何?”官健祗对:“马军是海眼皂旗,步军是红旗,胜字田心,大开寨门,一任百姓,来往买卖。”擒虎闻语,便知萧磨呵不是作家战将。自古有言:“军慢即将妖,主慢即国倾。”道由言讫,处分儿郎,改换旗号,夜至黄昏,登途便起。去萧磨呵寨廿余里,偷路而过,迅速不停。来到金璘江岸,虏劫舟舡,领军便过。到得岸,应是舟舡,溺在水中,遂却继自家旗号,显其擒虎之名。引军打劫,直到石头店。入户告急,具表奏闻。陈王览表,似大杵中心,遂捶钟打鼓,聚集文武百寮大臣,总在殿前。陈王宣问:“阿奴无德,滥处称尊,今有隋驾兵士到来,甚人敌得?”陈王才问,时有三十年名将镇国任蛮奴越班走出,臣启大工:“不知隋驾兵士多少?缘擒虎领军三万五千,臣愿请军三万五千,不消展阵开旗,闻蛮奴之名,即便降来。”陈王闻语,便交点检,勿令迟滞。蛮奴遂领军三万五千,直到擒虎阵面,一齐攫(扌波)旗大喊,索隋驾兵士交战。擒虎一见,领军便来,高声便问:“上将姓字名谁,官居何位?”将军祗对:“某姓任名蛮奴,官职镇国大将军。”擒虎闻言,满目流泪。忆得:“亡父委嘱:‘若也以后为将,到金璘之日,有一名将任蛮奴与阿耶同堂学业,传笔抄书。见面之时,切须存其父子之礼。’谁知今日相逢!”思量言讫,遂乃前来启言将军:“但擒虎三杖在身,拜跪不得,乞将军不怪。”蛮奴闻语,即次便是韩熊男,心口思量:“父不得与子交战。”问言擒虎:“收军却回,蛮奴奏上陈卫差使,私同作一礼义之国,岂不好事!”擒虎闻语,心生不忿。启言将军:“但某面辞隋文皇帝之日,尅收金璘。一事未成.回去须得三般之物,进上隋文皇帝,即便却回。”蛮奴闻语:“第一要何物?”擒虎答曰:“某第一,要陈家地理山河、人户数目,即便却回。”蛮奴闻语:“事后某奏上陈王。”蛮奴问言:“第二要何物?”擒虎答曰:“某第二,要兵马库藏,赏设三军,即便却回。”蛮奴问:“第三要何物?”擒虎答言:“某第三,要陈叔宝首进上隋文皇帝,即便却回。”蛮奴闻言,知子无礼,忽然大怒。擒虎一见,拨剑便赫,问言将军:“但擒虎手内之剑,是隋文皇帝殿前宣赐,上含霜雪,临阵交锋,不识亲疏。”蛮奴闻语,回马遂排一左掩右移阵,索隋驾兵士交战。擒虎一见,破颜微笑,问言诸将:“还识此阵?”诸将例皆不识。但擒虎虽在幼年,也曾博览亡父兵书。“此是左掩右移阵,见前面津口红旗,下面总是鹿寨。里有峋匀搭索,不得打着,切须记。”当见右移阵上,人员较多,前头总是弓弩。擒虎有令:“(扌波)旗大喊,旗亚齐入,若一人退后,斩杀诸将,莫言不道!”言讫,(扌波)旗大喊,一齐便入,此阵一击,当时瓦解。蛮奴领得战残兵士,便入城来。陈王闻语,大怒非常,处分左右,令交拖入。横拖倒拽,直至殿前。责而言曰:“叵耐这贼,临阵交锋,识认亲情,坏却阿奴社稷。败军之将,腰令难存,亡国大夫,罪当难赦。拖出军门,斩了报来。”任蛮奴不忿,册起头稍:“合负大王万死,乞再请军,与隋驾兵士交战。”陈王闻语,念见名将郎大功勋,处分左右,放起头稍。蛮奴拜舞谢恩,奏而言曰:“臣愿请军,敢与隋驾兵士交战,得胜回过,册立大王,面南称尊,不是好事!”陈王闻语,便交点检在城兵士,便令交割。蛮奴领军,心生不忿,从城排一引龙出水阵,直至隋驾兵士阵前,(扌波)旗大喊,便索交战。擒虎一见,破颜微笑,或遇诸将,“蛮奴是即大名将,乍输心生不忿,从城排一大阵,识也不识?”诸将启言将军:“但某即知用命,不会兵书,将军若何。”擒虎闻语:“但某虽自年幼,也览亡父兵书,若逢引龙出水阵,须排五虎拟山阵。”道由言讫,此阵便圆,缘无将来投,心生疑惑。回睹此阵,虎无爪牙,争恐猛利,遂抽压队弓箭五百人,以安爪牙。排此阵是甚时甚节?是寅午、寅月、寅日、寅时。此阵既圆,上合天地。蛮奴一见,失却隋驾兵士,见遍野总是大虫,张牙利口,来吞金璘。蛮奴心口思惟:“若逢五虎拟山之阵,须排三十六万人抡枪之阵,击十日十夜,胜败犹未知。我把些子兵上,似一斤之肉,入在虎牙,不蝼咬嚼,博唼之间,并乃倾尽。我闻功成者去,未来者休,不如倒戈卸甲来降。”思量言讫,莫不草绳自缚,黄麻绊肘,直到将军马前。擒虎一见,处分左右。册起蛮奴,“拒敌者煞,来投便是一家,容某奏上隋文皇帝,请作叔父恩养,即是擒虎愿足。”道由言讫,领军便入城池。陈王见隋驾兵士到来,遂乃波逃入一枯井,神明不助,化为平地。将士一见,当下擒将,把在将军马前。责而言曰:“叵耐这贼心生违背,搅乱中原,今日把来,有甚理说。”陈王被责,杜口无词。遂陷车而载,同朝隋文皇帝,迅速不停,直到新安界首。有先锋使探得周罗侯领军二十余万,拟劫本主。擒虎闻言,遂命陈三责而言曰:“事君违背,于天不祐,先斩公首,再居中营,后周罗侯交战。”陈王闻语,启言将军:“容某修书与周罗侯降来,岂不好事。”擒虎闻语,便令修书。陈王书曰:“阿奴本任金璘之日,地管五十余州,三百余县,握万里山河,权军百万,便拟横行天下,自号称尊。不知擒虎兵士到来一击,当时瓦解,当下擒将,假饶卿虽自权军,不得与隋驾交战。若也心中疑惑,于天不祐。今陈王书到周罗侯手内开坼。”修书既毕,遂差一小将直至周罗侯寨内送书。罗侯得书,满目流泪,心口思量:“我主上犹自擒将,假饶得胜回戈,功归何处?”思量言讫:“大凡男子,随机而变,不如降他。”先送二十万军衣甲,然后草绳自缚,直到将军马前,启而言曰:“某缘是败军之将,死活二途,伏乞将军一降。”擒虎闻言:“或遇将军,具敌者煞,来投便是一家。”既得主将二人,登途进发,星夜不停,同朝隋文皇帝。皇帝览表,大悦龙颜,便令赐对。擒虎得对,先进上主将二人,然后趋过萧墙,拜舞吋呼万岁。皇帝一见,大悦龙颜,赐卿且归私第憩歇。候杨素到来,别有宣至。擒虎拜舞谢恩,走出朝门,私宅憩歇。前后不经旬日,杨素战箫磨呵得胜回过,直诣阁门。所司入奏,皇帝闻奏,便令赐对。杨素得对,趋过萧墙,拜舞吋呼万岁。皇帝一见,遂诏合朝大臣,总在殿前,色金铸印,遂拜韩擒虎为开国公,遥守阳州节度。第二拜杨素东凉留守。第三赐贺若弼锦彩罗绫、金银器物。三将受宣,拜舞谢恩,走出朝门,各归私第。

前后不经旬日,有北蕃大下单于遂差突厥首领力使,直到长安,遂索隋文皇帝交战,皇帝闻语,聚集文武百寮大臣,总在殿前,皇帝宣问:“单于索寡人交战,卿意者[何]?”皇帝才问,蕃使不识朝仪,越班走出,臣启陛下:“蕃家弓箭为上,赌射只在殿前。若解微臣箭得,年年送贡,累岁称臣。若也解箭不得,只在殿前,定其社稷。”皇帝闻奏,即在殿前,遂安射垛,画二鹿,使交赌射。蕃人一见,喜不自胜,拜谢皇帝,当时便射。箭发离弦,势同劈竹,不东不西,恰向鹿脐中箭。皇帝一见,宣问大臣:“甚人解得?”时有左勒将贺若弼:“臣愿解箭。”皇帝闻语,“依卿所奏。”贺若弼此时臂上捻弓,腰间取箭,搭括齐弦,当时便射。箭起离弦,不东不西,同孔便中。皇帝一见,大悦龙颜。应是合朝大臣,一齐拜舞,吋呼万岁。时韩擒虎一见箭不解,不恐拜舞,独立殿前。皇帝宣问:“卿意者何?”擒虎奏曰:“臣愿解箭。”皇帝闻语:“依卿所奏。”擒虎拜谢,遂臂上捻弓,腰间取箭,搭括当弦,当时便射。箭既离弦,势同雷吼,不东不西,去蕃人箭括便中,从杆至镞,突然便过,去射垛十步有余,入土三尺。蕃人一见,惊怕非常,连忙前来,侧身便拜。擒虎一见。责而言曰:“叵耐小兽,便意生心,扰乱中原,如今殿前,有何理说。”蕃将闻语,惊怕非常,当时便辞,登途进发。隋文皇帝一见,遂差韩擒虎为使和番。擒虎受宣,拜舞谢恩,面辞圣人,与蕃将登途进发。

前后不经旬日,便到蕃家界首。单于接得天使,升帐而坐,遂唤三十六射雕王子,总在面前处分:“缘天使在此,并无歌乐,蕃家弓箭为上,射雕落雁,供养天使。”王子唱喏,一时上马,忽见一雕从北便来,王子一见,当时便射,箭既离弦,不东不西,况雕前翅过。单于一见,忽然大怒,处分左右。把下王于,便擗腹取心,有挫我蕃家先祖。天使一见,方便来救,启言蕃王:“王子此度且放。但某愿请弓箭,射雕供养单于。”单于闻语,遂度与天使弓箭。擒虎接得,思惟中间,忽有双雕,争食飞来。擒虎一见,喜不自胜,抵揖蕃王,当时来射。擒虎十步地走马,二十步把臂上捻弓,三十步腰间取箭,四十步搭括当弦,拽弓叫圆,五十步翻身背射,箭既离弦,势同劈竹,不东不西,况前雕咽喉中箭,突然而过,况后雕劈心便著,双雕齐落马前。蕃王一见,一齐唱好。天使接势便赫:“但擒虎弓箭少会些些,隋文皇帝有一百二十栺(扌为)射雁都尽总好手。”蕃王闻语,连忙下马,遥望南朝拜舞,吋呼万岁。拜舞既了,遂拣紬马百匹,明驼千头,骨咄羦羝糜鹿麝香,盘缠天使。擒虎便辞,登途进发。前后不经旬日,便达长安,直诣阁门。所司入奏,皇帝闻语,便令赐对。擒虎得对,趋过箫墙,拜舞吋呼万岁。皇帝一见,喜不自胜,遂赐擒虎锦彩罗纨,金银器物,美人一对,且归私第憩歇,一月后别有进旨。擒虎拜舞谢恩,便来私第憩歇。

前后不经两旬,忽觉神思不安,眼[瞤]耳热,心口思量,升厅而坐,由未定,忽然十字地裂,涌出一人,身披黄金锁甲,顶戴凤翅,头牟按三丈头低,高声唱喏。擒虎一见,当时便问:“公是甚人?”神人答曰:“某原是五道将军。”“何来?”“夜来三更奉天符牒下,将军合作阴司之主。”擒虎闻语:“或遇五道大神,但某请假三日,得之已否?”五道大神启言将军:“缘鬼神阴司,无人主管,一时一刻不得。”擒虎闻语,忽然大怒,问“你属甚人所管?”“某属大王所管。”擒虎责言:“不缘未辞本主,左胁下与一百铁棒。”五道将军闻语,吓得浃背汗流,臣启大王:“莫道三日,请假一月已来总得。”擒虎处分五道将军:“速去阴司检鬼神,后第三日祗候。”五道将军唱喏隐灭身形。擒虎见五道将军去后,遂写表闻天,具事由奏上隋文皇帝。皇帝览表,惊讶非常,宣诏擒虎,直到殿前:“缘朕之无德,滥处称尊。不知将军作阴司之主,阿奴社稷若何?”擒虎奏曰:“臣启陛下,若有大难,但知启告,微臣必领阴军相助。”皇帝闻奏,遂诏合朝大臣内宴三日,只在殿前与擒虎取别。恰到第三日整歌欢之次,忽有一人著紫,忽见一人著绯,乘一朵黑云,立在殿前,高声唱喏。擒虎一见,“殿前立者甚人?当时祗对。”“某缘二人是天曹地府,来取大王,更无别事。”擒虎闻语:“且赐酒饭管领,且在一边。”二人唱喏,各归一面。擒虎且与圣人取别,面辞合朝大臣,来入自宅内,委嘱妻男,合宅良贱,且辞去也。道由言讫,便奔床卧,才著锦被盖却,摸马举鞍,便升云雾,来到隋文皇帝殿前,且辞陛下去也。皇帝一见,满目流泪,遂执盖酹酒祭而言日。画本既终,并无抄略。

韩非子

作者:韩非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但在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

  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最后定《韩非子》共五十五篇。韩非的思想成就超过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这样才能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巩固君主的集权地位。后来,李斯和秦始皇就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

  韩非还继承了老师荀子的人性恶学说,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刑赏。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都是用法家的观点来对《老子》进行解释,体现了韩非的哲学思想。《五蠹》则将历史的发展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他认为时代在不停地发展,所以社会和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儒家的恢复周礼的复古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

公孙龙子

作者:公孙龙

  《公孙龙子》是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后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著作,《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了《公孙龙子》十四篇,但现在只保存下来了六篇。第一篇《迹府》也是后人搜集的有关他的事迹,其他五篇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公孙龙所作。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以“白马非马”论和“离坚白”而著名,他的这些思想分别见于《白马非马论》和《坚白论》中,这是公孙龙名辨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公孙龙子》一书中,公孙龙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他的特点就是夸大这种矛盾,并否认两者的统一,所以最后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即白马不是普通所说的马,颜色中的白色和质地的坚硬他也人为地分裂开来论述。

  另外,在《指物论》中他还着重论述了指与物的关系。“指”即事物的概念或名称,“物”是具体的事物,它们的关系也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通变论》则论述了对运动变化的看法,《名实论》讨论名与实的关系。上述的五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

  《公孙龙子》的注释本,有宋朝人谢希深的注本,以及清朝陈澧的《公孙龙子注》,近代陈柱的《公孙龙子集解》,王启湘的《公孙龙子校诠》也可以参考。

笔髓论

作者:虞世南

叙体
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战国政异俗殊,书文各别,秦患多门,约为八体,后复讹谬,凡五易焉,然并不述用笔之妙。及乎蔡邕、张、索之辈,钟繇、卫、王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其旨也。

辨应
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手为辅,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也。力为任使,纤毫不挠,尺寸有余故也。管为将帅,处运用之道,执生杀之权,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故也。毫为士卒,随管任使,迹不凝滞故也。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

指意
用笔须手腕轻虚。虞安吉云: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成书邪!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管直锋则干枯而露骨。终其悟也,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 释真
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右军云:书弱纸强笔,强纸弱笔;强者弱之,弱者强之。迟速虚实,若轮扁斲轮,不疾不徐,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拂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若微风摇于碧海。气如奔马,亦如朵钩,轻重出于心,而妙用应乎手。然则体若八分,势同章草,而各有趣,无问巨细,皆有虚散,其锋圆毫口,按转易也。岂真书一体,篆、草、章、行、八分等,当覆腕上抢,掠毫下开,牵撇拨赲\,锋转,行草稍助指端钩距转腕之状矣。

释行
行书之体,略同于真。至于顿挫盘礡,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故覆笔抢毫,乃按锋而直行,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口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以虫网络壁,劲而复虚。右军云:“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同于轮扁。”羲之又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

释草
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转,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既如舞袖,挥拂而萦纡;又若垂藤,樛盘而缭绕。蹙旋转锋,亦如腾猿过树,逸蚪得水,轻兵追虏,烈火燎原。或体雄而不可抑,或势逸而不可止,纵于狂逸,不违笔意也。羲之云。: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能越,或连或绝,如花乱飞;若雄若强,逸意而不相副,亦何益矣。但先缓引兴,心逸自急也,仍接锋而取兴,兴尽则已。又生口锋,任毫端之奇,象兔丝之萦结,转剔刓\角多钩,篆体或如蛇形,或如兵阵,故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矣;谓如水火,势多不定,故云字无常定也。 契妙
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字形者,如目之视也。为目有止限,由执字体既有质滞,为目所视远近不同,如水在方圆,岂由乎水?且笔妙喻水,方圆喻字,所视则同,远近则异,故明执字体也。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且如铸铜为镜,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瑟轮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

茶譜

作者:朱權(明)

朱权,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晚号臞仙,又号涵虚子、丹丘先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宁王,卒于正统十三年(1448),谥献,故亦称宁献王。曾奉敕辑《通鉴博论》,撰有《家训》、《宁国仪范》、《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等数十种著作。

《千顷堂书目》载有“宁献王权臞仙茶谱一卷”,不见其他书目。据万国鼎考,南京图书馆有清代杭大宗蓝格钞本《艺海汇函》,其中有茶谱一种,序题涵虚子臞仙书。《明史》卷117“传”曰:“宣德三年(1428),请乞近郭灌城乡土田,明年,又论宗室不应定品级。帝怒,颇有所诘,责权上书谢过。时年已老,有司多齮龁,以示威重。权日与文学士相往还,托志羽中举,自号臞仙”。

《茶谱》所署“臞仙”,故推论作于晚年,即在宣德四年(1429年)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间,万国鼎定其为约在1440年前后。

全书约2000字,除绪论外,下分十六则,即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其绪论中言:“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标意甚明,书中所述也多有独创。
==============================================================================

挺然而秀 鬰然而茂 森然而列者 北園之茶也 泠然而清 鏘然而聲 涓然而流者 南澗之水也 塊然而立 晬然而溫 鏗然而鳴者 東山之石也 癯然而酸 兀然而傲 擴然而狂者 渠也 以東山之石 擊灼然之火 以南澗之水 烹北園之茶 自非吃茶漢 則當握拳布袖 莫敢伸也 本是林下一家生活 傲物玩世之事 豈白丁可共語哉 予法舉白眼而 望青天 汲清泉而烹活火 自謂與天語以擴心志之大 符水以副內練之功 得非游心於茶竈 又將有裨於修養之道矣 豈惟清哉涵虚子臞仙書

茶之爲物 可以助詩興而雲山頓色 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 可以倍清談而萬象驚寒 茶之功大矣 其名有五 曰茶 曰檟 曰蔎 曰茗 曰荈 一雲早取爲茶 晩 取爲茗 食之能利大腸 去積熱 化痰下氣 醒睡 解酒 消食 除煩去膩 助興爽神 得春陽之首 占萬木之魁 始於晋 興於宋 惟陸羽得品茶之妙 著茶經三篇 蔡襄著茶錄二篇 蓋羽多尚奇古 制之爲末 以膏爲餅 至仁宗時 而立龍團 鳳團 月團之名 雜以諸香 飾以金彩 不無奪其眞味 然無地生物 各遂其性 莫若茶葉 烹而啜之 以遂其自然之性也 予故取烹茶之法 末茶之具 崇新改易 自成一家 爲雲海餐霞服日之士 共樂斯事也 雖然會茶而立器具 不過延客款話而已 栖神物外 不伍於世流 不污於時俗 或會於泉石之間 工處於松竹之下 或對皓月清風 或坐明窗靜牖 乃與客清談款話 探虚玄而參造化 清心神而出塵表 命一童子設香案攜茶爐於前 一童子出茶具 以飄汲清 泉注於瓶而炊之 然後碾茶爲末 置於磨令細 以羅羅之 候將如蟹眼 量客衆\寡 投數紀匕於巨甌 置之竹架 童子捧獻於前 主起 舉甌奉客曰 爲君以瀉清臆 客起接舉甌曰 非此不足以破孤悶 乃復坐 飮畢 童子接甌而退 話久情長 禮陳再三 遂出琴棋 故山谷曰 金谷看花莫謾煎是也 廬仝吃七碗 老蘇不禁三碗 予以一甌 足可通仙靈矣 使二老有知 亦爲之大笑 其他聞之 莫不謂之迂闊

品茶

於谷雨前 採一槍一旗者制之爲末 無得膏爲餅 雜以諸香 失其自然之性 奪其眞味 大抵味清甘而香 久面回味 能爽神者爲上 獨山東蒙山石蘚\茶 味入仙品 不入凡卉 雖世固不可無茶 然茶性涼 不疾者不宜多飮

收茶

茶宜蒻葉而收 喜溫燥而忌濕冷 入於焙中 焙用木爲之 上隔盛茶 下隔置火 仍用蒻葉蓋其上 以收火器 兩三日一次 常如人體溫溫 則御濕潤以養茶 若火多則 茶焦 不入焙者 宜以蒻籠\密封之 盛置高處 或經年香 味皆陳 宜以沸湯漬之 而香味愈佳 凡收天香茶 於桂花盛開時 天色晴明 日午取收 不奪茶味 然收有法 非法 則不宜

點茶

凡欲點茶 先須供烤盏 盏冷則茶沉 茶少則雲脚散 湯多則粥面聚 以一匕投盏內 先注湯少許調匀 旋添入 環回擊拂 湯上盏可七分則止 着盏無水痕爲妙 今人以果品爲 換茶 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 可將蓓蕾數枚投於甌內罨之 少傾 其花自開 甌未至唇 香氣盈鼻矣 熏香茶法 百花有香者皆可 當花盛開時 以紙糊竹籠\兩隔 上層置茶 下層置花 宜密封固 經宿開換舊花 如此數日 其茶自有香氣可愛 有不用花 用龍腦熏者亦可

茶爐

與練丹神鼎同制 通高七寸 徑四寸 脚高三寸 風穴高一寸 上用鐵隔 腹深三寸五分 瀉銅爲之 近世罕得 予以瀉銀坩鍋瓷爲之 尤妙 襻高一尺七寸半 把手用藤扎 兩傍用鈎 挂以茶帚茶筅炊筒水濾於上

茶竈

古無此制 予於林下置之 燒成的瓦器如竈樣 下層高尺五爲竈薹 上層高九寸 長尺五 寛一尺 傍刊以詩詞咏茶之語 前開二火門 竈面開二穴以置瓶 頑石置前 便炊者之坐 予得一翁 年八十猶童 疾憨奇古 不知其姓名 亦不知何許人也 衣以鶴氅 系以麻縧 履以草履 背駝而頸蜷 有雙髻於頂 其形類一菊字 遂以菊翁名之 每令炊竈以 供茶 其清致倍宜 茶磨

磨以青礞口爲之 取其化談去故也 其他石則無益於茶 茶碾

茶碾 古以金銀銅鐵爲之 皆能生鉎 今以青礞石最佳 茶羅

茶羅 徑五寸 以紗爲之 細則茶浮 粗則水浮

茶架

茶架 今人多用木 雕鏤藻飾 尚於華麗 予制以斑竹紫竹 最清

茶匙

茶匙要用擊拂有力 古人以黄金爲上 今人以銀銅爲之 竹者輕 予嘗以椰殼爲之 最佳 後得一瞽者 無雙目 善能以竹爲匙 凡數百枚 其大小則一 可以爲奇 特取其異 於凡匙 雖黄金亦不爲貴也

茶筅

茶筅 截竹爲之 廣贛制作最佳 長五寸許 匙茶入甌 注湯筅之 候浪花浮成雲頭雨脚乃止 茶甌

茶甌 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 取其松紋兔毫爲奇 今淦窰所出者與建盏同 但注茶 色不清亮 莫若饒瓷爲上 注茶則清白可愛

茶瓶 瓶要小者易候湯 又點茶湯有準 古人多用鐵 謂之罌罌 宋人惡其生鉎 以黄 金爲上 以銀次之 今予以瓷石爲之 通高五寸 腹高三寸 項長二寸 嘴長七寸 凡候湯 不可太過 未熟則沫浮 過熟則茶沉

煎湯法 用炭之有焰者謂之活火 當使湯無妄沸 初如魚眼散布 中如泉涌連珠 終則騰波鼓浪 水氣全消 此三沸之法 非活火不能成也

品水

臞仙日 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第一 鍾山八功德第二 洪崖丹潭水第三 竹根泉水第四 或云 山水上 江水次 井水下 伯芻以揚子江心水第一 惠山石泉第二 虎丘石泉 第三 丹陽井第四 大明井第五 松江第六 淮江第七 又曰 廬山康王洞簾水第一 常州無錫惠山石泉第二 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 硤州扇子硤下石窟泄水第四 蘇州虎丘山下水第五 廬山石橋潭水第六 揚子江中泠水第七 洪州西山瀑布第八 唐州桐柏山淮水源第九 廬山頂天地之水第十 潤州丹陽井第十一 揚州大明井第十二 漢江金州上流中泠水第十三 歸州玉虚洞香溪第十四 商州武關西谷水第十五 蘇州吳松江第十六 天薹西南峰瀑布第十七 郴州圓泉第十作 嚴州桐廬江嚴陵灘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

東茶記

作者:全義李

丁若镛(公元1762-1836年),号茶山,著名学者,对茶推崇备至。著有《东茶记》,乃韩国第一部茶书,惜已散逸。金正喜(公元1786-1856年)是与丁若镛同时而齐名的哲学家,亲得清朝考证学泰斗——翁方纲、阮元的指导。他的金石学和书法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禅宗和佛教有着渊博的知识,有咏茶诗多篇传世,如《留草衣禅师》诗:“眼前白吃赵州菜,手里牢拈焚志华。喝后耳门软个渐,春风何处不山家”草衣禅师(1786-1866年),曾在丁若镛门下学习,通过40年的茶生活,领悟了禅的玄妙和茶道的精神,著有《东茶颂》和《茶神传》,成为朝鲜茶道精神伟大的总结者,被尊为茶圣,丁若镛的《东茶记》和草衣禅师的《东茶颂》是朝鲜茶道复兴的成果。
==============================================================================


布帛菽粟土地之所生 而自有常數者也 不在於官必在於民 少取則國用不足 多取則民生倒懸 金銀珠玉山澤之所産 而孕於厥初 有減而無增者也 觀於秦漢賞賜黃金 率以百千斤爲槪 至於宋明之際 白金以兩討 古今之貧富於斯見矣 今有非布帛菽粟之爲民所天 金銀珠玉之爲國所富 得於荒園隙地 自開自落之間 草木可以禪國家裕民生 則何可以事在財利 而莫之言也.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花於秋而芽於冬 芽之嫩者曰雀舌鳥嘴 其老者曰茗蔎檟荈 著於神農例於周官 降自魏秦浸盛 歷唐至宋人巧漸臻 天下之味莫尙焉 而天下亦無不飮茶之國 北虜最遠於茶鄕 嗜茶者無如北虜 以其長時餧肉 背熱不堪故也 由是宋之撫遼夏 明之撫三關 皆以是而爲之餌 我東産茶之邑 遍於湖嶺載 中國之茶 生於越絶島萬里之外 然猶取而富國禦戎之貨 我東則産於笆籬階 而視若土灰無用之物 幷與其名而忘之 作茶說一篇條例茶事于左 以爲當局者建白措施之云爾 1. 茶有雨前雨後之名 雨前者雀舌是已 雨後者卽茗蔎也 茶之爲物早芽而晩茁 故穀雨時茶葉未長 須至小滿芒種方能茁大 盎自臘後至雨前 自雨後至芒種皆可採取 或以葉之大小 爲眞贋至別者 豈九方相馬之偏也

2. 茶有一槍一旗之稱 槍則枝而旗則葉也 苦謂一葉之外不堪採 則荊州玉泉寺茶 以大如掌爲稀奇之物 凡草木之始生一葉 大於一葉漸成其大 豈有一葉頓長如掌乎 且見舶茶莖 有數寸長葉 有四五連綴者 蓋一槍者謂初茁 一槍一旗者 謂一枝之葉也 此後枝上生枝 則始不堪用矣

3. 茶有苦口師晩甘候之號 又有以天下甘者 無如茶謂甘草 茶之苦 則夫人皆能言之 茶之甘 則謂嗜之者之說 近因採取徧嘗諸葉 獨茶以舌舐之 有苦淡蜜水漬遇者 始信古人命物之意 非苟肬也 茶是冬靑 十月間液氣方盛 將以禦冬 故葉面之甘尤 然意欲此時採取煎膏 不拘雨前雨後 而未果然煎膏 實東人之臆料硬做者 味苦只堪藥用矣 (倭國香茶膏當以別論 我東所造最鹵莽)

4. 古人云 墨色須黑 茶色須白 色之白者 盎謂餠茶之入香藥造成者 月兎龍鳳團之屬是也 宋之諸賢所賦餠茶 而玉川七椀 則乃葉茶 葉茶之功效已大 餠茶不過以味香爲勝 且前丁後蔡以此招譏 則不必求其法 而造成者也

5. 茶之味 黃魯直詠茶詞 可謂盡之矣 餠茶以香藥合成後 用渠輪硏末入湯 另是一味似非葉茶之比 然玉川子 兩腋習習淸風生 則何嘗用香藥助味哉 唐人亦有用薑鹽者 坡公所哂 而向時一貴家宴席 用蜜和茶而進 一席讚頌不容口 眞所謂鄕態沃蜜者也 正堪撥去吳中守陸子羽祠堂

6. 茶之效 或疑東茶不及越産 以余觀之 色香氣味少無差異 茶書云 六安茶以味勝 蒙山茶以藥勝 東茶蓋兼之矣 若有李贊皇陸子羽 其人則必以余言爲然也

7. 余於癸亥春 過尙古堂 飮遼陽士人任某所寄茶 而葉小無槍 想是樵所謂聞雷而採者也 時方春三月庭花未謝 主人設席松下相對 傍置茶爐爐罐皆古蕫彝器 各盡一杯適有老傔患感者 主人命飮數杯曰是可以療感氣去 今四十餘年其後 舶茶來人又以泄痢之當劑 今余所採者 非但徧試寒暑感氣 食滯酒肉毒胸腹痛皆效 泄痢澁欲成淋者之有效 則以其利水道故也 疾瘧者之無頭疼有時截愈 則以其淸頭目故也 最後病癘者初一二日熱 啜數椀而病遂已 病癘日久而不得發汗者飮輒得汗 則古今人之所未論 而余所親驗者也 8. 余傾濁酒數杯後見傍 有冷茶漫飮半杯入睡 痰卽盛唾出十餘日始瘳 益信冷則反能聚痰之說 聞漂人來到也 於甁中瀉出勸客 豈非冷者耶 又聞北譯徐宗望之食兒猪灸也 一手持小壺且啗且飮 必是冷茶也 想食熱之後冷亦不能作祟

9. 茶能使人小睡 惑終夜不得交睫 讀書者勤紡績者 飮之可謂一助 禪定者亦不可小是

10. 茶之生 多在山中多石處 聞嶺南則家邊竹林處處有之 竹間之茶尤有效 亦可於節晩後採得 以其不見日故也

11. 茶之採 宜於雨餘以其嫩淨故也 坡詩云 細雨足時茶戶喜 按文獻通考採茶之時 縣官親自入山 使民之老幼男女偏 山披求採綴 蒸焙先以首採 而精者爲貢茶 其次爲官茶 餘則許民自取 蓋茶利甚大 有關國家如此

12. 茶書又有片甲者早春黃茶 而舶茶之來擧國稱以黃茶 然其槍旗已長決非早春採者未知 當時漂來人果得傳名如此否 有自黑山來者言 丁酉冬漂海人指兒茶樹謂之黃茶云 兒茶者(俗謂兒求茶)圻內所謂黃梅也 黃梅花黃 先杜鵑發葉 有三角如山字形 有三筯莖葉皆帶薑味 峽人之入山也 包飽而食 各邑取其嫩枝煎烹 以待使客 且其枝截取 二握爲主材如藥煎服 則感氣傷寒及無名之疾 彌留樹日者 無不發汗神效 豈亦一種別茶耶

(跋文)

光緖十七年辛卯夏 余在頭崙山中 得此經閱之 卽大唐諸賢家各得玄玄妙妙之所述作 至若東國 則中間草衣大師 繼振趙州之玄風於

金史

作者:脱脱等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记载女真族所建金朝兴亡始末的一部史书。女真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滅辽,臣服了西夏,建立了与宋南北对峙的金朝。金以今天的北京为中心,在北方统治了近一百二十年,对我国的历史产生了极大影响。早在元世祖中统二年(一二六一),本着「国亡史作」的惯例,便已开始议修辽、金二史。宋亡,又议修辽、金、宋三史。但由於当时以哪一朝为「正统」长期争论不休,体例不能确定,故一直没有修成。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一三四三),才決定宋、辽、金「各与正统」,并任命丞相脱脱为都总裁官,主持修史。次年十一月,金史修成,这时脱脱已罢相,由新相阿鲁图继任都总裁官,由他奏上。在参加修史的人员中,值得一提的是欧阳玄(一二八三--一二五七),元修三史的「发凡举例……至於论、赞、表、奏,皆玄属笔」(元史卷一八二本传)。欧阳玄字原功,浏阳人,曾做过翰林学士承旨等官,有圭齐文集传世。

金史修成所以如此之快,主要是修史所依据的材料比较充分。首先是金实录。金建国以后,仿历代王朝成规,金主九代大都撰有实录。这些实录,在金亡时,都被降元将领张柔载归北去。中统二年,他把这些实录交到了史馆。不过,由於战乱,这些实录已有亡佚,如卫绍王一朝的实录,就是中统三年王鹗据杨云翼日录、陈老日录等补缀。

在这之前,金末文人元好问(欲之)曾想利用金实录撰修金史,未能实现。但所传中州集及壬辰杂编,保存了不少他蒐集的金史史料,这两部书也为修撰金史之所本。又,金末文人刘祁(京叔),目睹金的亡国,他从汴京辗转两千余里,回到故乡浑源以后,写了归潛志一书,记载了作者所熟悉的人和事,对了解金末文人及社会情况有极大参攷价值。故元史馆的臣僚说:「刘京叔归潛志与元欲之壬辰杂编二书,虽微有异同,而金末丧乱之事犹有足徵者焉。」(金史卷一一五完颜奴申传)这些都为修金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在元人修的三史之中,金史要算是较好的一部。金史比较系统地记载了女真族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关於女真及其有关各族早期的情况,多不见於其它史籍。本书的志比较详备,为我们研究金代各项制度、行政区域、自然现象等,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资料。

但是,金史在敍事方面,也存在不少缺略和错误,这些问题,清人施国祁的金史详校多已指出,不再赘述。此外,宋、辽、金三史之间的关系,由於各书所据史料不同,而史官记事又往往从本政权的角度出发,有所迴护,所以有关同一事件的记载,難免互有差异。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各史参看,才能了解事件的全貌和真相。百衲本影印的元至正刊本(其中八十卷是初刻,五十五卷是元朝后来的覆刻本),是现存金史最早的本子。这次点校就採用它作底本,并与北监本、殿本参校,择善而从。此外,还参考了大金国志、大金吊伐录、大金集礼、归潛志、中州集、三朝北盟会编等书,以及残存永乐大典的有关部分,以订正本史的错误。对於前人校勘成果,採用最多的是施国祁的金史详校,但校勘记中没有逐条注明,对於施说举證缺略的地方,还作了一些补充。底本卷首原有进金史表等几份材料,现移到书末,作为附录。每卷的卷目,基本上保持原状。

古籍分类

©2019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34508号-2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