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

敬斋古今黈

作者:李冶

作者:(元)李治撰;刘德权点校

敬齊古今黈作者李治,字仁卿,自号敬齊,真定欒城(今河北欒城)人。金正大七(一二三0)登词赋進上第,调高陵薄,辟知钧州事。因戰亂,流落忻崞间,曾居太原等地。雖流離颠沛,亦手不停披,口不绝诵,深造自得。元世祖至元二年(一二六五)召拜翰林学士。至元十六年(一二七九)卒於家,年八十八。所著除敬齊古今黈外,尚有敬齊文集四十卷,壁书藂削十二卷,泛说四十卷,测圆海镜十二卷,益古衍段三十卷。关于作者名字,歷来诸书多作“李治”,如元朝名臣事略、元史本傳、永欒大典、四库全书總、皕宋楼藏书志等。柯劭忞新元史谓李治本名治,后改今名。折中雨说,實不足掳。施国祁(号北研,乾隆道光间人)在禮耕堂丛说中指出,“仁卿生於大定庚子,至正大庚寅登收世科,已五十有一岁,授高陵主薄,辟推钧州。金亡,北渡让学者书,祕演算术,獨能以道德文章確然自守,至老不衰。卽其中统召拜与翰林诸公书云云,其本意大可见,蓋在金则为收科之后劲,在元则占改曆之先幾。生则与王滹南、李荘靖同为一代遗民,没则与杨文献、趙闲亲並列四賢祠祀。鸣呼!其学术如是,其操履又如是,何后人不察,谬改其名,呼治为治,乃与形雌意蕩之女道士李季蘭相溷,吁!可悲已。今其言具在,其名亦正,倘能付诸剞劂,傳示当世,庶使抱殘守缺者得见全璧,豈非大惠后学哉。”

齐东野语

作者:周密

作者:(宋)周密 撰《齐东野语》记南宋旧事为多,如“张浚三战本末”、“绍熙内禅”、“诛韩本末”、“端平人洛本末”、“端平襄州本末”、“胡明仲本末”、“李全”、“朱汉章本末”、“邓友龙开边”、“安丙矫诏”、“淳绍岁币”、“岳武穆逸事”、“巴陵本末”、“景定行公田”、“景定慧星”、“朱唐交奏本末”、“赵信国辞相”、“二张援襄”、“嘉定宝玺”、“张仲孚”等,都可以补史传之阙,提供了一些历史事实与历史真象,可以弥补元代所修《宋史》的不足。 《齐东野语》又记文坛掌故、文人轶事。“诗用史论”标示咏史诗与史论的渊源关系,“作文自出机杼难”标明文学创作的独创性,“诗用事”讽刺当时诗人以用典故多为博赡的倾向。放翁钟情前室”记陆游与唐琬的婚姻悲剧,“台妓严蕊”记道学家朱熹的卑劣与陈亮的荒诞,“王魁传”叙王俊明事迹以指斥民间王魁传说为无稽之谈。诸如此类,书中不少。《齐东野语》也有部分小说或故事,如“洪端明入冥”想象奇特、情节奇巧;“吴季谦改秩”记某盗杀人夺妻之事,对后世小说有影响。 《齐东野语》考证古义,极详细丰赡。“避讳”一节详列古代至宋之前避讳实例,“曝日”列举古人负暄事例以说明“曝日”对人体的益处,“古今左右之辨”详考“尚左”、“尚右”的风俗,“历差失闰”详考古代定闰的情况等等,显示出周密的博学多才。 《齐东野语》杂记医药、天文等等。“经验方”等记医理与药方,“针砭”记针灸的功用。“算历约法”记以数字推算一年节气。总而言之,《齐东野语》内容丰富,持论公允,叙述历史多能揭示历史事件的真象,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中国古代笔记杂著中的精品。

居易录

作者:王士禛

【图书简介】 - 居易录

  国朝王士祯撰。士祯有《古懽录》,已著录。是书乃其康熙己巳官左副都御史以後,至辛巳官刑部尚书以前,十三年中所记。前有自序,称取顾况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之意,末。又以居易俟命为说,其义两岐,莫知何取也。中多论诗之语,标举名备,自其所长。其记所见诸古书,考据源流,论断得失,亦最为详悉。其他辨证之处,可取者尤多。惟三卷以後,忽记时事。九卷以後,兼及差遣迁除,全以《日历起居注》体编年纪月,参错於杂说之中。其法虽本於庞元英《文昌杂录》,究为有乖义例。又喜自录其平反之狱辞,伉直之廷议,以表所长。夫邺侯家传乃自子孙,魏公遗事亦由僚属,自为之而自书之,自书之而自誉之,节言言实录,抑亦浅矣。是则所见之狭也。

【作者简介】 - 居易录

  王士禛(1634~1711),中国清代诗人。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出任扬州推官。后升礼部主事,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罢官归里。王士禛论诗,以“神韵”为宗,要求笔调清幽淡雅,富有情趣、风韵和含蓄性。王士禛的五、七言近体诗最能代表他的风格特色。他不重视文学对现实的反映,大部分诗是描写山水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怀的,偏于对艺术技巧和意境的追求,是他的创作理论的具体体现。王士禛有词集《衍波词》,以小令为佳,但其成就逊于诗。著作有《带经堂集》,诗选有《渔洋精华录》,诗话有《渔洋诗话》,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

  国朝王士禛撰。士禛有《古懽录》,已著录。是书乃其康熙己巳官左副都御史以後,至辛巳官刑部尚书以前,十三年中所记。前有自序,称取顾况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之意,末。又以居易俟命为说,其义两岐,莫知何取也。中多论诗之语,标举名备,自其所长。其记所见诸古书,考据源流,论断得失,亦最为详悉。其他辨证之处,可取者尤多。惟三卷以後,忽记时事。九卷以後,兼及差遣迁除,全以《日历起居注》体编年纪月,参错於杂说之中。其法虽本於庞元英《文昌杂录》,究为有乖义例。又喜自录其平反之狱辞,伉直之廷议,以表所长。夫邺侯家传乃自子孙,魏公遗事亦由僚属,自为之而自书之,自书之而自誉之,节言言实录,抑亦浅矣。是则所见之狭也。

  王士禛(1634~1711),中国清代诗人。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出任扬州推官。后升礼部主事,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罢官归里。王士禛论诗,以“神韵”为宗,要求笔调清幽淡雅,富有情趣、风韵和含蓄性。王士禛的五、七言近体诗最能代表他的风格特色。他不重视文学对现实的反映,大部分诗是描写山水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怀的,偏于对艺术技巧和意境的追求,是他的创作理论的具体体现。王士禛有词集《衍波词》,以小令为佳,但其成就逊于诗。著作有《带经堂集》,诗选有《渔洋精华录》,诗话有《渔洋诗话》,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鹤林玉露

作者:罗大经

作者:(宋)罗大经撰

罗大经《鹤林玉露》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诗“兴”进行了阐说:一,提出“兴”重“观物”,且要做到“静观”与“活观”的统一;二,强调“兴”意乃“赋”、“比”之归宗,去“兴”则“赋”、“比”无所归依.上述两方面,为古典诗“兴”理论的完善作出了贡献.

容斋随笔

作者:洪迈

作者:(南宋)洪迈 撰《容斋随笔》为宋代学者洪迈穷40余年之功编纂而成。其内容博大精深,广涉历代治乱兴衷、纵横韬略、处世为人、文坛趣事、历史珍闻等,向来为治国者所珍爱。 书中内容博大,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文翰,从典章制度到医卜星历,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备受称道。此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决不亚于任何一部史书,其中的政治历史、人物佚事、文章典籍,甚至各朝各代的制度无所不包,堪称宋朝之前的百科全书。

爱日斋丛抄

作者:叶釐

  《爱日斋丛抄》五卷、《补遗》一卷、《续补》一卷,宋叶釐撰。

  《爱日斋丛抄》见诸书志所载者,多不著撰者姓氏。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二载有叶釐《爱日斋丛抄》十卷,又《坦斋笔衡》一卷。两书《说郛》均收录,前者题宋叶某撰,后者题宋叶釐撰。书名或题《爱日堂丛抄》,见《澹生堂藏书目》和《楝亭书目》等。今所见五卷本为《四库全书》本,此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釐为五卷。又有《守山阁丛书》本,据文澜阁藏《四库全书》本录出刊行。南京图书馆藏有清抄本,原为萧山王宗炎十万卷楼藏书,王氏有批校,后为钱塘丁丙嘉惠堂所得。王宗炎,字以除,号穀塍,清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学问淹博,性尤淡退,通籍后遂杜门不出,筑十万卷楼,以文史自娱。王氏藏抄本为五卷,又《补遗》一卷,《补遗》所载各条均见于《说郛》(百卷)本中。正文五卷所载诸条,与《四库全书》本前后次第不爽,所据也当是四库本。抄本错讹较多,虽有王氏朱笔批校,仅极少数得到更正。此次校点即以王氏藏抄本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并参校《守山阁丛书》本,《补遗》一卷则用《说郛》(百卷)本校勘。其中卷三全部录自《永乐大典》卷八二八,其它卷中有数条也见于《大典》中,则以《大典》参校。又从《大典》中辑得未见于辑本的两条作《续补》。

  现存本所载多为杂考,订讹正误,或略作品评。多罗列诸家之说,互相阐发,作者本人的见解有限。又作者在引录众人之说时,不论是片言只语,还是长篇大论,引录较为随意,脱漏省略较多,甚至导致句意不完整。对于这些问题,只要读得通,校勘时不再补录,但在校勘记中说明。书中引录的他人之说,少数为今通行本所不载,也有助于拾遗补阙。

  本书由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邓子勉校点整理,并撰写说明。

  叶釐,字子真,号坦斋,池州青阳(今属安徽)人,隐居九华山,以著书自娱。与洪咨夔、魏了翁、刘克庄等有交往。宋末监司论荐,补迪功郎、本州签判。著有《爱日斋丛抄》、《坦斋笔衡》。详见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八十一。

分甘馀话

作者:王士禛

作者:(清)王士禛编著

白虎通义

作者:班固

  《白虎通义》,又省称《白虎通》,东汉班固撰。清代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将这部书收入子部杂家类。

  汉代在统一天下后,废除秦代的书禁,广开献书之路,设立五经博士,经学由此繁荣,成为汉代典章制度的重要依据及统治思想的重要来源。但经学由于文字和师承的不同形成了今文和古文之争,造成了经义的分歧局面,不但令学者无所适从,也不利于政治思想的统一。西汉时,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曾在石渠阁大集诸儒,讨论五经的同异,分歧不决的由皇上出面作出最后决定。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模仿石渠故事,在白虎观召开由廷臣及诸侯参加的讨论五经同异的会议,历时数月之久。会上,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由淳于将讨论结果上奏,分歧处由章帝作出决断。班固在淳于恭议奏的基础上,将其中统一的意见和章帝决断的结果编撰成书,就成为《白虎通义》一书。“通义”是指统一的、可以通行天下的经学思想。《白虎通义》所反映的是东汉今文经学派的政治及学术思想,是西汉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派的唯心主义思想和神秘主义哲学思想的延伸和发展,是今文经学派的政治学说提要。《白虎通义》的内容十分丰富,现在流传的《白虎通义》共有四十四门,几乎涉及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古代政治、哲学、民俗、语言等历史文化现象的重要参考资料。  

  《白虎通义》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错讹并且有部分阙佚,虽然历经卢文弨、庄述祖、陈立、刘师培等人的校勘、辑佚、疏证,但仍有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班固(公元32~92),中国东汉史学家。 字孟坚。 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彪之子。建武三十年(公元54),其父卒,班固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章帝时,班固先任郎官。建初三年(公元78)升为玄武司马,章帝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还曾参加论议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四年,章帝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见白虎观会议)。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

智囊全集

作者:冯梦龙

  《智囊》初编成于明天启六年(1625),以后此书又经冯梦龙增补,重刊时改名《智囊补》,其他刊本也称《智囊全集》、《增智囊补》、《增广智囊补》等,内容上均同《智囊补》。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慧故事1238则,依内容分为十部二十八卷。《上智》、《明智》、《察智》所收历代政治故事表达了冯氏的政治见解和明察勤政的为官态度;《胆智》、《术智》、《捷智》编选的是各种治理政务手段的故事;《语智》收辩才善言的故事;《兵智》集各种出奇制胜的军事谋略;《闺智》专辑历代女子的智慧故事;《杂智》收各种黠狡小技以至于种种骗术。  本书由古籍学方面的专家发掘整理,采用明崇祯七年(1634)的刻本为蓝本,经数十位历史学、语言学、古文字学、军事学、谋略学等领域的专家历经数载系统编撰而成,整理者对原著古文业译注,文白对照。以原著十部二十八卷为纲,增广了因时代所限原著无法涉及的精彩案例一千余则,极大地丰富和补充了这部谋略巨著,在今天全球竞相研究中国古代谋略学的热潮中,这部熔中国古人高超的智谋和当代学者独到见识于一炉的智谋大全增广本--《智囊全集》的出版,是我国政、军、商、文各界书友们的一大幸事。

麈史

作者:王得臣

作者:(宋)王得臣撰]《麈史》,宋王得臣着。三卷。本书前有作者政和乙未(1115)自序,称平生仕途生涯,「故自师友之余论、宾僚之燕谈,与耳目之所及,苟有所得,辄皆记之」,晚年「重加刊定,得二百八十四事」,遂「类以相从,别为四十四门」。「名曰《麈史》,盖取出夫实录,以其无溢美、无隐恶而已」。卷上十二门,卷中十七门,卷下十五门,其中「诗话」与「论文」篇幅不甚多。《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凡朝廷掌故,耆旧遗闻,耳目所及,咸登编录。其间参稽经典,辨别异同,亦深资考证。非他家说部惟载琐事者比。」有明抄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  王得臣(1036-1116),字彦辅,自号凤台子,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从学于郑獬、胡瑗,与程颐为友。嘉佑四年(1059)进士,历岳州巴陵令、管干京西漕司文字。为秘书丞、提举开封府界常平等事,任开封府判官。出知唐、邠、黄、鄂三州。元佑八年(1093),为福建路转运副使。召为金部郎中、司农少卿。绍兴四年(1097),以目疾管勾崇禧观。政和六年卒,年八十一。平生着述甚丰,有《江夏辨疑》一卷、《麈史》三卷、《凤台子和杜诗》三卷、《江夏古今纪咏集》五卷。今仅存《麈史》三卷及《全宋诗》收诗六首、《全宋文》录文四篇。(以上按《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中华书局,2004年)  是之录文,据黄纯艳整理之《麈史》(见于《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十册,大象出版社,2003年)。该书是以夏敬观校刊之涵芬楼本作点校,并保留夏氏校语。

精选古籍
古籍分类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