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

梦溪笔谈

作者:沈括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著作。沈括在晚年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共分十七门,分类记事,一事一条,共六百多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等各个方面,包括农林、天文、历法、气象、物理、数学、化学、动物、地理、文学、史学、考古、医药、水利工程和建筑等。

墨子闲诂

作者:孙诒让

  孙诒让的《墨子闲诂》是公认清末墨学研究的重要作品,梁启超曾说「自此书出,然后《墨子》人人可读,现代墨学復活,全由此书导之,古今注《墨子》者固莫能过此书,而仲容一生着述亦此书为第一也」,任公自己对墨学研究的兴趣也显然受到孙诒让的启发与鼓励,因此从这本书可以了解到当时墨学兴起的一些重要因素。《墨子闲诂》作于光绪19年(1893)前的十余年间(约1877-93),当时西力冲击已成不可抗拒之势,所以该书虽为延续汉学传统而来的校勘之作,但这时对《墨子》的兴趣已受西学影响。这一点可以从俞樾为《墨子闲诂》所撰写的序文之中看出端倪,俞氏一方面赞美孙诒让在考证上的成就,指出孙氏「凡诸家之说,是者从之,非者正之,阙略者补之……旁行之文,尽还旧观,讹夺之处,咸秩无紊,盖自有墨子以来,未有此书也」;另一方面他又说:

  墨子惟兼爱,是以尚同,惟尚同,是以非攻,惟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近世西学中,光学、重学,或言皆出于墨子,然则其备梯、备突、备穴诸法,或即泰西机器之权舆乎!嗟乎,今天下一大战国也,以孟子反本一言为主,而以墨子之书辅之,傥足以安内而攘外乎,勿谓仲容之为此书,穷年兀兀,徒敝精神于无用也。

  在文字方面,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一书,基本上将传抄讹误、脱漏错乱的地方加以疏理,使《墨子》一书可以解读;然而主要讨论逻辑的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则要到梁启超、胡适之后,才整理出一些眉目。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同治六年(1867)20岁中举人,官刑部主事,然而其后来仕途不顺。由于饱学多才,清朝高官包括张之洞多有举荐,但他均推辞不就,而一心回家读书,兴实业办教育。是我国清代著名经学大师和大教育家,与黄以周、俞曲园合称“清末三先生”。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大师”之称。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生。他学问体大思精,著有《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温州经籍志》等三十多部。先生的人品和功业,深受世人的敬仰。康有为说他:礼学至博,独步学海;梁启超赞他:先生学术,光芒万丈;李学勤称他:周礼义疏,可称渊博;章太炎誉他;贻让六艺,三百年绝等双。

论衡

作者:王充

 《论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无神论作品。作者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卒于和帝永元年间约公元100年前后。王充高祖有军功封侯,后来家道衰落,以农桑为业,自称出身于“孤门细族”。少时好学,青年时游学京师洛阳,师事班彪。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博览强记,遂自学成为通晓众流百家之言的大学问家。王充一生只有一个短时期做过地方下级官吏,后来归居故里,从事著述和教学,生活清贫,到老年还是“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可以说是位平民学者。《论衡》现存85篇,其中《招致》仅存篇名,共20余万言。较通行的注本有: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附刘盼遂《论衡集解》北京大学历史系编《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论衡》诸篇中,比较重要的有:《命义》、《率性》、《本性》、《物势》、《问孔》、《刺孟》、《谈天》、《说日》、《自然》、《论死》、《订鬼》、《实知》《自纪》等篇,宜加细读。

  两汉之际,谶纬盛行,社会上层和民间流行各种神秘主义,社会生活充满了迷信色彩。王充写《论衡》就是为了批判神秘主义和世俗迷信,其基本态度就是“疾虚妄”。他主张气一元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分化出来的,人与物禀气而生,气散而亡,天道自然无为,没有意志和神灵,社会上流传的天人感应、灾异谴告是不存在的;人死犹如火灭,精气散归于空间,因此没有鬼魂,鬼是精神错乱引起的幻觉;圣人不能前知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一切言论要用经验和效果来判定是否真实。《论衡》还批判了神仙方术、占卜时日等迷信思想和行为,用实证和说理的方法,建立自然元气论,在中国无神论史上树起一座丰碑。《论衡》的缺点有两个:一是把人的生死寿夭和富贵贫贱归为禀气强弱厚薄,陷于命定论,二是在注重经验的同时比较忽视理论思维,所以对鬼神之说的批判就不能彻底。  王充因《论衡》一书而在中国思想史上获得崇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影响到后来范缜的《神灭论》和清代熊伯龙的《无何集》及其他人。章太炎评论他说:“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今亦鲜有能逮者。”重点读《谈天》、《自然》、《实知》篇。

尹文子

作者:尹文

《尹文子》是一部先秦名家学派的着作,作者尹文,战国时齐人,生卒年不详,大致活动在齐宣王、愍王之际,与宋钘、田骈、彭蒙等齐名。《尹文子》的思想体系,是以名家为主,而又综合道法,其学术路线是「自道以至名,由名而至法。」涉及政治、哲学、逻辑、语言等许多领域,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风俗通义校注

作者:应劭撰 王利器校注

《风俗通义》,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学术著作,无论是内容还是见解,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慎子

作者:慎到

《慎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慎到等人所著。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赵国人,原来学习道家思想,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后来很多都失传了,《慎子》现存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群书治要》里有《知忠》、《君臣》两篇,清朝时,钱熙祚合编为七篇,刻入《守山阁丛书》。此外,还有佚文数十条。  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别重视“势”、“术”、“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础上提出的不同观点。“势”主要指权势,慎到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  第一,慎到主张“民一于君,事断于法”,即百姓、百官听从于君主的政令,而君主在做事是必须完全依法行事。而且,立法权也要集中于君主之手,各级的官吏只能严格地遵守法律和执行法律,即“以死守法”。百姓则要接受法令的规定,按法做事,即“以力役法”。慎到认为这样才能实行法治,并取得功效。在君主具体执法的过程中,慎到提倡法治,做到公平执法,反对人治。主张立法要为公,反对立法为私。用他的话说,就是“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他认为法治比人治优越,甚至说不好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好。

  第二,他提倡重“势”和“无为而治”。重“势”是为了重视法律,君主只有掌握了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慎到把君主和权势分别比喻为飞龙和云雾,飞龙有了云雾才能飞得高,如果云雾散去,飞龙就是地上的蚯蚓了。如果有了权势,即使像夏桀那样的昏庸残暴,命令也能执行,即“令则行,禁则止”。如果没有权势,即使像尧那样贤德,百姓也不听从命令。所以,慎到反对儒家主张的“德治”,认为那样不可能使法律贯彻执行,会产生很多弊端。在无为而治方面,慎到和申不害主张是相似的,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他认为,如果国君什么事都自己亲自去做,不但会筋疲力尽,还会使大臣旁观,不积极做事,等一旦有了过失,大臣会把责任推到君主身上,君臣矛盾的激化甚至会导致谋反篡位的事出现。

封氏闻见记

作者:封演

  作者封演,史无传,为唐天宝、大历时人,今人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序》对其生平考订甚详,可参看。此书约成于贞元年间(785-805)书中记事多为作者耳闻目睹,史料价值甚高。《四库全书总目》谓:"唐人小说多涉荒怪,此书独语必征实。前六卷多陈掌故,七八两卷多记古迹及杂论,均足以资考证。末二卷则全载当时士大夫轶事,嘉言善行居多,惟末附谐语数条而已。"实甚允当。全书编排极有条理,凡100门,皆两字为题,如道教、儒教、文字、贡举等。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既有科举、铨选等政治制度,又有壁记、烧尾等官场习俗,也有婚仪、服饰、饮食、打球、拔河、绳技等社会生活,还有碑碣、羊虎、纸钱、石鼓等名物的讲说,所以常为治唐史者尤其是研究唐代文化史者所取材。

  此书,《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通志》等书均作5卷,《书录解题》作2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有10卷本,并非完佚。此外,尚有天一阁明抄本、莫郘亭藏旧抄本、凌绂曾藏抄本、海源阁藏朱氏抄本、皕宋楼陆氏校本、云轮阁藏缪氏校本以及丛书本或单刻本。1958年中华书局版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据雅雨堂丛书本,并补佚文,最为精善。

鹖冠子

作者:楚隐士 宋陆佃 解

  《鹖冠子》传为战国时楚国隐士鹖冠子所作。其人居深山,以鹖为冠。风俗通义云:「古贤者鹖冠子之后有冠氏。」《汉书

七修类稿

作者:郎瑛

  《七修类稿》五十一卷,又《继稿》七卷,是明人郎瑛所撰写的一部重要笔记。全书按类编排,分为天地、国事、义理、辩证、诗文、事物、奇谑等七类。郎氏虽尚著有《萃忠录》、《青史痛铖》诸作,但均已不传,故其名世仅凭此《类稿》而已。《七修类稿》当然并非仅有上述价值,尽管有宙杂之弊,却依然颇具史料价值。

吕氏春秋

作者:吕不韦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表示了他对《吕氏春秋》的重视。东汉的高诱还为其作注注释,认为此书“大出诸子之右”,即超过了诸子的成就。《汉书。艺文志》则将该书列入杂家,所以以儒家学者不再重视。

  《吕氏春秋》的注释本有清朝人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来,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可以作为参考

精选古籍
古籍分类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