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淳熙三山志

作者:陈傅良、梁克家

  《淳熙三山志》,南宋福州地方志。原系陈傅良等撰写,由梁克家署名,淳熙九年(1182)成书。三山是福州的别称,因而该书名《淳熙三山志》。五代时,福州曾一度升为长乐郡,故又名《长乐志》。编者采择北宋庆历三年(1043)林世程纂修的福州志资料,并增入庆历三年至淳熙九年计一百三十九年事,共四十卷,分地理、公廨、版籍、财赋、兵防、秩官、人物、寺观(末附山川)、土俗九门。所记五代十国事迹,可补正史的缺失。其中版籍、财赋两门,系通判陈傅良执笔,内容翔实,参考价值较高。该书是传世的南宋地方志佳作,为研究福州地方史和宋史的重要史料。该书在明清之际罕有流传。原本四十卷。今本四十二卷,为后人所增补。现有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十一年本、清乾隆张德荣抄本及四库全书本。

  梁克家简介

  梁克家(1128~1187年),字叔子,泉州晋江县(今泉州市区)人。南宋绍兴三十年(1260年),以进士第一人及第,授平江佥判,召为秘书省正字,升著作佐郎。请朝廷下诏求直言,孝宗从其言;又陈六事:正心术、立纪纲、救风俗、谨威柄、定庙算、结人心,得孝宗嘉纳,累迁为中书舍人。后出使金国,受到隆重礼待;比箭时连发连中,金人惊服。不久,迁任给事中,遇事敢言,得孝宗赞赏。乾道五年(1169年),升端明殿学士。翌年,升参知政事,后兼知枢密院事。他请筑楚州(今江苏淮安地区)城,环列舟师,以防金人挑衅。时虞允文任枢密院使,主战甚力;克家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意见不合,请求辞职,孝宗不从。乾道八年(1172年),诏改仆射为左右丞相,克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虞允文罢相,克家独居相职。他执法公正,不惧贵戚权门,因与一些朝臣意见不合,力求辞职,遂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建宁府。又因事罢职,提举临安洞霄宫。淳熙六年(1179年),改知福州。过2年,复官观文殿学士,仍知福州。政事余暇,约士人,搜集材料;又亲自寻求断简零编,核对公牍,参以老一辈传闻,纂成《三山志》40卷,内分地理、公廨、版籍、财赋、兵防、秩官(附科名)、寺观、土俗等9门。志名三山,实含当时福州所属闽县、连江、侯官、长溪、长乐、福清、古田、永福、闽清、宁德、罗源、怀安等12县地方文献。尤以所记五代闽国旧闻轶事为史书所未载,是现存一部完整的最早福州志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入编清代《四库全书》。淳熙九年(1182年),克家奉召入京,任醴泉观使,复任右丞相,封仪国公。不久因病辞职,进封郑国公。卒赠少师,谥“文靖”。

  陈傅良简介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人称止斋先生,温州瑞安人。先入世均务农,到了他父亲陈彬才是读书人,是个乡村教师。九岁时父母双亡,与兄长姐妹赖祖母吴氏抚养成人。青年时在瑞安、温州一带教书。

  他勤学苦读,教学得法,慢慢在温州一带少有名气。叶适曾记述他在温州大南门茶院寺城南书院的教学情况说:“初讲城南茶院时,……公未三十,心思挺出,陈编宿说,披剥溃败,奇意芽甲,新语懋长,士苏醒起立,骇未曾有,皆相号召,雷动从之。虽縻他师,亦借名陈氏,由是其文擅于当世。”

  乾道五年(1169)冬,随薛季宣寄寓江苏常州读书,从此继承和发扬薛季宣的事功学说,成为永嘉学派中一位承先启后的学者。乾道六年(1170),他入太学读书,与学者吕祖谦,张栻结交,相与论学质疑。乾道八年,进士甲科及第,授迪功郎。泰州州学教授,但他未赴任,仍在家乡教书。

  淳熙三年(1176),他被参知故事龚茂良赏识,推荐为太学录。淳熙五年,龚茂良罢政,他力求外调,遂于同年十一月出任福州通判,深得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梁克家的信任。他曾协助梁氏编纂《淳熙三山志》。这时他四十三岁,年富力强,勇于任事,当地有富户之女犯法,他按法审理,结果反被查劾,诬为专擅,罢官奉祠,主管台州崇道观。这是闲官,可在家居住,半薪,他便回家乡教书。淳熙十一年(1184),他被任为湖南桂阳军知军。

  侯缺期间,他在瑞安仙岩创办书院。淳熙十四年六月,赴桂阳军任职。当地农业生产落后,他将温州的先进技术——龙骨水车、施肥、牛耕等加以介绍,使桂阳一带农业生产有所提高,又竭力减轻人民负担,政绩卓著,升任湖南提举,迁湖南转运判官。绍熙元年(1190)十月改任浙西提刑,第二年赴京师临安奏事,被留任吏部员外郎。

  绍熙四年(1193)升任代理中书舍人。太监陈源专横跋扈,皇帝要升陈源为内侍省押班,他二次拒绝书写任命的诏书。江西吉州农民鄢大为被判为“持杖强盗”,定为死罪,由他写诏书下达执行。可是他读了犯人的案款,知是错判,请求重判,终于使这人免去死罪。由此可见他居官廉明公正。

  绍熙四、五年间,南宋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太上皇赵眘(即孝宗皇帝)患病,其子光宗的皇后李氏,挟制光宗不去问安,因此引起朝野不满,政局动荡。陈傅良带头要求光宗过重华宫门太上皇问安,受到李后申斥,他愤而辞官返里。绍熙五年六月,太上是病故,终于引起宫廷政变,五光宗之子赵扩为帝,是为宁宗。宁宗即位后,陈博良被召回担任中书舍人兼侍讲。

  这年冬天,赵汝愚与韩侂胃争机,韩侂胄斥逐赵汝愚集团的朱熹,陈傅良出于公心,不肯草诏。结果自己也被人参劾,说他“庇护辛弃疾,依托朱熹”,罢官回乡。从此,一意韬晦,闭门静居,称自己居室为“止斋”。  嘉泰三年(1203)被任为泉州知州,他因年老,恳请辞职,改投集英殿修撰,宝谟阁待制。同年冬天,卒于家中,终年67岁。陈傅良学问渊博,著作众多,现仍传世的书有《止斋文集》五十二卷,《春秋后传》十二卷,《历代兵制》八卷,此外,尚有《论祖》四卷、《澳论》六卷、《永嘉先生八面锋》十三卷,大都是科举程文之作。

寺塔记

作者:段成式

  段成式 字柯古,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卒于懿宗咸通四年(863)。

  段成式作为官宦子弟,青年时期跟随父亲转徙各地,了解了一些风土人情,开拓了生活视野,加之精研苦学,博览了包括官府秘籍在内的大量图书。他以读书为嗜,博闻强记,知识渊博。段成式又和当时的诗人温庭筠、李群玉等结为朋友,往来密切。这对他的诗文创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段成式曾因父亲的关系,就任秘书省校书郎。他自己说:“武宗癸亥三年夏,予与张君希复善继同官秘书”(《寺塔记》)。这是843年,他大约四十来岁的事情。后来,他又累官尚书郎、太常少卿。唐懿宗咸通初年,他曾出任江州刺史,但不久被罢官,然后寓居于襄阳至死。==============================================================================

  武宗癸亥三年夏。予与张君希复善继。同官秘丘郑君符梦复连职仙署。会暇日游大兴善寺。因问。两京新记及游目记多所遗。略乃约一旬寻两街寺。以街东兴善为首。二记所不具。则别录之。游及慈恩。初知官将并寺。僧众草草。乃泛问一二。上人及记塔下画迹。游于此遂绝。后三年。予职于京洛及刺安成。至大中七年归京。在外六甲子所留书籍揃坏居半。于故简中睹与二亡父游寺。沥血泪交。当时造适乐事邈不可追。复方刊整。才足续穿蠹。然十亡五六矣。次成两卷。传诸释子。东牟人段成式字柯古。

  靖恭坊大兴善寺。寺取大兴两字。坊名一字为名。新记云。优填像。总章初为火所烧。据梁时西域优填在荆州。言隋自台城移来此寺非也。今又有旃檀像。  开目其工颇拙。犹差谬矣。

  不空三藏塔前多老松。岁早则官伐其枝。为龙骨以祈雨。盖三藏役龙意。其树必有灵也行香院堂后壁上。元和中。画人梁洽画双松。稍脱俗格。曼殊堂工塑极精妙。外壁有泥金帧。不空自西域赍来者。

  旃檀像堂中。有时非时经。界朱写之。盛以漆龛。僧云。隋朝旧物。

  寺后先有曲池。不空临终时。忽然涸竭。至惟宽禅师止住。因潦通泉。白莲藻自生。今复成陆矣。

  东廊之南素和尚院。庭有青桐四株。素之手植。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桐至夏有汗。污人衣如輠。脂不可浣。

  左顾蛤像。旧传云。隋帝嗜蛤。所食必兼蛤味。数逾数千万矣。忽有一蛤。

  推击如旧。帝异之置诸几上。一夜有光。及明肉自脱。中有一佛二菩萨像。帝悲悔誓不食蛤。非陈宣帝。于阗玉像。高一尺七寸阔寸余。一佛四菩萨。一飞仙一□玉成。截肪无玷。腻彩若滴。

  天王阁。长庆中造。本在春明门内。与南内连墙。其形大为天下之闻。太和二年敕移就此寺。折时腹中。得布五百端漆数十筒。今部落鬼神形像堕坏。唯天王不损。

  长乐坊安国寺红楼。睿宗在藩时舞榭。

  东禅院。亦曰木塔院。院门北西廊五壁。吴道玄弟子释思道画释梵八部。不施彩I杏械湫獭?  光明寺中鬼子母。及文惠太子塑像。举止态度如生。工名李岫。

  山庭院。古木崇阜。幽若山谷。当时辇土营之上座璘公院。有穗柏一株。衢柯偃覆。下坐十余人。  常乐坊赵景公寺隋开皇三年置。本曰弘善寺。十八年改焉。南中三门里东壁上。吴道玄白画地狱变。笔力劲怒。变状阴怪。睹之不觉毛戴。吴画中得意处。

  三阶院西廊下。范长寿画西方变及十六对事宝池。池尤妙绝。谛视之。觉水入深。壁院门上。白画树石。颇似阎立德。予携立德行天词粉本。验之无异。

  西中三门里门南。吴生画龙。及刷天王须。笔迹如铁。有执炉天女。窃眸欲语。

  华严院中□石卢舍立像高六尺。古样精巧。

  塔下有舍利三斗四升。移塔之时。僧守行建道场出舍利。俾士庶观之。呗赞未毕。满地现舍利。士女不敢践之。悉出寺外。守公乃造小泥塔及木塔。近十万枚葬之。今尚有数万存焉。  寺有小银象六百余躯。金佛一躯长数尺。大银象高六尺余。古样精巧。又有^2□七宝字多心经小屏风。盛以宝函。上有杂色珠及白珠。骈甃乱目。禄山乱。  官人藏于此寺。屏风十五牒三十行。经后云。发心主司马恒存。愿成主上柱国索伏宝息。上柱国真德。为法界众生造黄金牒。善继疑外国物。

  游目记所说刺柏。太和中伐为殿材。

  道政坊宝应寺韩干。蓝田人。少时常为贯酒家送酒。王右丞兄弟未遇。每一贯酒漫游。干常徵债于王家。戏画地为人马。右丞精思丹青。奇其意趣乃成。与钱二万。令学画十余年。今寺中释梵天女。悉齐公妓小小等写真也。寺有韩干画下生帧。弥勒衣紫袈裟。右边仰面菩萨及二狮子。犹入神。

  西北角院内。有怀素书颜鲁公序。张渭侍郎钱起郎中赞。

  平康坊菩萨寺。食堂东壁上。吴道玄画智度论色偈变。偈是吴自题。笔迹遒劲。如磔鬼神毛发。次堵画礼骨仙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佛殿内槽后壁面。吴道玄画消灾经事。树石古崄。元和中上欲令移之。虑其摧坏。乃下诏。择画手写进。

  佛殿内槽东壁。维摩变。舍利佛角而转膝。元和末。俗讲僧文淑装之。笔迹尽矣。

  寺之制度钟楼在东。唯此寺缘李右座林甫宅在东。故建钟楼于西。寺内有郭令玳瑁鞭。及郭令王夫人七宝帐。寺主元竟多识释门。故事云。李右座每至生日。常转请此寺僧。就宅设斋。有僧乙尝叹佛。施鞍一具。卖之材直七万。又僧广有声名。口经数年。次当叹佛。因极视右座功德。冀获厚衬。斋毕帘下出彩篚香罗帕籍一物。如朽钉长数寸。僧归失望惭惋。数日且意。大臣不容欺己。遂携至西市。示于^7□胡。^7□胡见之惊曰。上人安得此物。必货此不违价。僧试求百千。胡人大笑曰。未也。更极意言之。加至五百千。胡人曰。此直一千万。遂与之。僧访其名。曰此宝骨也。

  又寺先有僧。不言姓名。常负束^8□。坐卧于寺两廊下。不肯住院。经数年。寺纲维或劝其住房。曰尔厌我耶。其夕遂以束^8□焚身。至明唯灰烬耳。无血膋之臭。众方知异人。遂塑灰为像。今在佛殿上。世号束草师。  光宅坊光宅寺。普贤堂本天后梳洗堂。蒲萄垂实则幸此堂。今堂中尉迟画颇有奇处。四壁画像及脱皮白骨。匠意极崄。又变形三魔女。身若出壁。又佛圆光均彩相错乱目成讲。东壁佛座前锦如断古标。西壁逼之摽摽然。

  宣阳坊静域寺。本太穆皇后宅。寺僧云。三阶院门外。是神尧皇帝射孔雀处。上蟠蛇污烟可惧。东廊树石崄怪高僧亦怪。

  招国坊崇济寺。寺后有天后织成蛟龙披袄子及绣衣六事。东廓从南第二院。

  有宣律师制袈裟堂曼殊堂。有松数株甚奇。

  崇圣坊资圣寺。净土院门外。相传吴生一夕秉烛醉画。就中戟手视之恶骇。  院门里卢楞伽常学吴势。吴亦授以手诀。乃画总持三门寺方半。吴大赏之。谓人曰。楞伽不得心诀。用思太苦其能久乎。画毕而卒。  慈恩寺。寺不净觉故伽蓝因而营建焉。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敕度三百僧。初三藏自西域回。诏太常卿江夏王道宗设九部乐。迎经像入寺。彩车凡千余辆。上御安福门观之。太宗常赐三藏衲约直百余金。其工无针綖之迹。

  寺中柿树白牡丹。是法力上人手植。

北户录

作者:段公路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北户杂录》,撰者系段文昌之孙、段成式之子、段安节之弟,咸通年间曾于岭南供职。此书专记岭南地异物奇事,卷一主要讲动物,卷二、三讲器物、植物等,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唐代广东地区的物产,也可以得知一些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如当地各种独特的食品和民间各种占卜方法。注文则疏说名词,补充书传记载。此书版本主要有明嘉靖陆楫刻《说海》本、《学海类编》本、《十万卷楼丛书》本等,《丛书集成》据《十万卷楼丛书》本排印,附校勘记。

  ○通犀

  通犀,置大雾重露下,终不沾濡。又堪辨毒药酒,药酒生沫。若贮米饲鸡,鸡见辄惊散。一呼为“骇鸡犀”。或中毒箭,刺于创中,立愈。盖犀食百毒棘刺故也。
 
  ○孔雀媒

  雷、罗数州收孔雀雏养之,使极驯扰,致于山野间,以物绊足,傍施罗网,伺野孔雀至,则倒网掩之无遗。一说孔雀不匹偶,但音影相接,便有孕,如白《乌儿》,雌雄相视则孕。或曰:“雄鸣上风,雌鸣下风,亦孕。”见《博物志》。《宋纪》曰:“孝武大明五年,有献白孔雀为瑞者。”愚按,《说文》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字林音由。”今猎师有囮也。淮南万毕术曰:“鸡鸺致鸟。”注云:“取鸡鸺,折其大羽,绊其两足,以为媒。”《博物志》又云:“鸺鹠,一名鸡鸺。”
 
  ○鹧鸪

  衡州南灵鹧鸪,解岭南野葛、诸菌毒及辟温瘴,又一名“逐影”,多对啼。《广志》言:“鹧鸪鸣云,但南不北。”《古今注》云:“其鸣自呼。”《南越志》云:“其鸣自号,杜薄州食之亡厉。”惟《本草》说鸣云钩辀格磔。
 
  ○鹦鹉瘴

  广之南新勤春十州,呼为南道,多鹦鹉。凡养之俗:忌以手频触其背,犯者即多病鹊而卒,土人谓为“鹦鹉瘴”。愚亲验之。
 
  ○赤、白吉了

  晋宁有廉州民获赤、白吉了各一头,献于刺史者。其赤者,寻卒;白者久而能言。
 
  ○绯猨

  公路咸通十年往高凉,程次青山镇,其山多猨,有黄绯者,绯者绝大,毛彩殷鲜,真谓奇兽。夫猨则狙玃猱狖之类,其色多传青白元黄而已,今则岂可穷其族类与。其猨能伏鼠,多群行,猨善啼者,其音凄入肝脾。方知当一部鼓吹,岂独蛙声然哉!
 
  ○蚺蛇牙

  蚺蛇,大者长十余丈,围可七八尺,多在树上,候{鹿鱼}鹿过者,吸而吞之。至鹿消,即缠大树上。出其头角,乃不复动,夷人伺之,以竹签签杀之,取其胆也,故南裔《异物志》曰:蚺蛇,牙长六七寸,土人尤重之,云辟不祥,利远行。卖一枚,直牛数头。
 
  ○蛇红

  公路至雷州对岸,倚舟候风势,见群小儿簇二巨蛇,各长丈余,其一如孔雀尾,毛色金翠夺目。一如真红色,鲜明若血。又有十余头白蛇,前后相次。若导从,俱入一榕藤窍内,竟不复去。故知蛇有草木水土四种,其类不可穷也。又归化县有两头蛇。《南越志》云:“无毒,夷人饵之。”《兼名苑》云:“两头蛇,一名。越王约发。俗占见之不祥。”然《论衡》引楚相孙叔敖事者,何也?《会丛》又云:“浑夕之山,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大旱。”《管子》曰:“固水之精,名曰蟡(音威),一头两身,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鱼鳖。”
 
  ○蛤蚧

  蛤蚧,首如蟾蜍,背绿色,上有黄斑点,若古锦文,长尺余,尾绝短,其族则守宫蜥蜴蜓蝘。多居古木窍间,自呼其名,声绝大。又有十二时,亦其类也。身大一尺,尾长于身。《传》云:“自旦至暮,变十二般色,伤人必死。”愚尝获一枚,闭于笼中玩之,止见变黄、褐、赤、黑四色。
 
  ○红蟹壳  儋州出红蟹,大小壳上多作十二点,深胭脂色,其壳与虎蟹堪作垒子。按:蟹,一名蛫(音诡)。《广雅》云:“雄曰蜋螘,雌曰搏带。”《抱朴子》又云:“山中辰日称无肠公子,蟹也。”《古今注》云:“小蟹,一名长卿。”《广志》云:“铺(音脯),小蟹,大如货钱。又蟹奴如榆荚在其腹中,生死不相离。”《山海经》载:“千里蟹”。《洞冥记》有贡百足蟹,长九尺,四螯者。今恩州又出石蟹。
 
  ○蛱蝶枝

  公路南行,历悬藤峡,维舟饮水,睹岩侧有一木树五彩,初谓丹青之树,因命僮仆采之。顷获一枝,尚缀软蝶,凡二十余个。有翠绀缕者、金眼者、丁香眼者、紫斑眼黑花者、黄白者、绯脉者、大如蝙蝠者、小如榆荚者。愚因登岸视,乃知木叶化焉,是知蝶生江南,柑橘树蠹变为蛱蝶。鸟足之叶为蝴蝶,皆造化使然,非虚语也云。《会要》:大食国西邻大海,尝遣人乘船,经八年未极西岸,中有一方石。石上有树,干赤叶青,树生小儿,长六七寸,见人皆笑,动其手脚,若著树枝。其使摘取一枝,小儿即死。《异苑》:太元中,汝南人入山伐木,见一竹,中央蛇形已成,上枝叶如故。吴郡桐庐民尝伐余遗竹,一宿见雉头颈尽就,身犹未化,此亦竹为蛇,蛇为雉也。
 
  ○红蝙蝠

  红蝙蝠出陇州,皆深红色,惟翼脉浅黑,多双伏红蕉花间,采者若获其一,则一不去,南人收为媚药。王子年《拾遗》云:“有五色蝙蝠。”《异物志》:“蛙虱鱼因风入空木,而化为蝙蝠。”《灵枝图说》曰:“蝙蝠,服之寿万岁。”又《媚药》载:“软金鸟辟寒,金龙子、布穀脚胫骨、鹊脑、砂挼茎草、芍草、左行草,独未见录红蝙蝠处,岂阙载乎!又有无风独摇草,男女带之相媚。”又《陈藏器》云:“榼子蔓生取子中仁,带子衣,令人有媚,多迷人。”
 
  ○金龟子

  金龟,甲虫也。五六月生于草蔓上,大于榆荚。细视其金帖龟子,行则成双,其虫死,金色随灭,如萤光也。南人收以养粉,云与养粉相宜。
 
  ○乳穴鱼  全义之西南有山,曰盘龙山。有乳洞,乳洞有金沙龙盘鱼,皆四足,修尾丹腹,状若守宫,游泳水滨,人莫敢犯。按:《御览》云:“龙蟠山有石洞,洞中小水有四足鱼,皆如龙形,人杀之即风雨也。”然《唐韵》云:“鳎鱼各四足。”《山海经》云:“人鱼如《鱼帝》(音啼)鱼四脚,出丹洛二水,有鲵大者谓之虾。”(音啼)《尔雅》注:“鲵似鲇,四足,声似小儿,但未见言其可致风雨耳。”公路因思《道书》说,五头鱼、三足麂,皆神化所致,不可以类而推也。若以鱼之异者,则沣水之鱼名朱鳖,六足有珠。又历涧潭,有五色鱼。又丹水出丹鱼,割肉以涂足下,则可步履水上。又朔法师云:“鮆(音此)鱼,一首十身。”《博物志》云:“金鱼脑中有麸金,出功婆塞江。”又吴王食脍有余,弃江中为鱼,今名吴王鲙,余者长数寸。又《魏武四时食制》曰:“望鱼侧如刀,可以割草出。豫章白发鱼,戴发形如妇人,白肥无鳞,出滇池。”又郭延生《述证记》曰:“城阳县南,尧母庆都墓庙前一池,鱼头间有印文,谓之印颊鱼。非告祠者,捕不得。”又《临海异物志》云:“《鱼展》鱼如指,长七八寸,但有脊骨,曝作烛,极有光明。”又比目鱼,一名鲽(音榻),一名《鱼兼》。沈怀远《南越志》谓之“板鱼”,亦曰“左介”。“介”亦作“魪”。《吴都赋》云:“双则比目,片则土余。”《异物志》:“南方镜鱼,圆如镜也。”又《异苑》云:“《鱼臽》(音陷)鱼,凡诸鱼欲产,《鱼舀》鱼辄以头冲其腹,世谓众鱼之生母。”又《临海水土异物志》:“鹿鱼头上有两角,如鹿。”又云:“鲮(闾蒸反)鱼,腹背有刺,如三角菱。”又《神异经》:“黄公鱼,长七八尺,状如醴鱼,以乌梅二(□三)七鱼煮之即熟,食之无鲠。”
 
  ○鱼种

  南海诸郡人,至八九月,于池塘间采鱼子,著草上,悬于灶烟上,至二月春雷发时,却收草浸于池塘间,旬月内如虾蟆子状,鬻于市,号“鱼种”,育池塘间,一年内可供口腹也。愚按:陶朱公《养鱼经》曰:“朱公谓威王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鱼也。又拂林国有羊羔生于土中,然其脐与地连,割之则死。惟人著甲走马击鼓骇之,其羔惊鸣而脐绝,便逐草矣。《博物志》云:“取其鳖,剉如棋,捣赤苋汁,和令厚以茅包之,六月中,投于池泽间,经旬,脔脔成鳖也。”
 
  ○水母

  水母,一名蚱,一名石镜,南人治而食之。云性热,偏疗河鱼疾也。
 
  ○蚊母扇

  端新州有鸟,类青鲵,而嘴大,常在池塘间捕鱼而食,每作一声,则有蚊子群出其口。按:《小雅》曰:“颠鸟,似鸟而大。”《广志》云:“蚊母,此鸟吐出蚊也。土人云:“其翅堪为扇,惟辟蚊子。”与《陈藏器》说同。又云:“塞北有虻母草,岭南虻母木。”《南越志》云:“古度树一呼那子,南人号曰柁(日亚反),不华而实,实从木皮中出,如缀珠珰,其实大如樱桃,黄即可食,过则实中化蛾飞出,亦有为蚊子者。”
 
  ○蛾毛被  鹅毛被,邕之南有酋豪,多熟鹅毛为被,如稻畦衲之,其温软不下绵絮也。
 
  ○红虾杯  红虾出潮州、潘州、南邑县,大者长二尺,土人多理为杯。王子年《拾遗》云:“大虾长一尺,须可为簪。”《洞冥记》载“须杖”。《兼名苑》云:“广州献虾头杯,简文将盛酒,无故自跃,乃不复用。”愚又按《毛诗义》:“具大者有一尺六七寸”,今九真、交趾以为杯盘,实奇物也。
 
  ○鸡毛笔

  番禺诸郡多以青羊毫为笔,韶州择鸡毛为笔,亦有圆如锥,方如凿,可抄写细字者。昔溪源有鸭毛笔,以山鸡毛、雀雉毛间之,五色可爱。笔有丰狐之毫(博子云,汉末笔)、虎仆之毛(《博物》似豹毛可为策)、蚼蛉鼠毛(《广志》可以为笔)、鼠须(均州出)、羖□羊毛(邛州取掖族毛)、麝毛、狸毛(郑庆云,狸毛笔)、鹿毛、马毛、羊须(陶隐居烧丹封鼎,际用羊须笔)、胎发(姬以小儿发为笔,郑庆云,斋祭酒常用之)、龙筋(《拾遗记》)为之,然未若兔毫。
 
  ○鸡卵卜

  雝州之南有善行术者,取鸡卵墨画,祝而煮之,剖为二片,以验其黄,然后决嫌疑,定祸福,言如响答,据此乃古法也。《神仙传》曰:“人有病,就茅君请福,煮鸡子十枚,以内帐中。须臾,茅君掷出,中无黄者,病多愈;有黄者,不愈,常以此为候。”愚又见卜者流杂书传:虎卜、紫姑卜、牛蹄卜、灼骨卜、鸟卜,虽不法于蓍龟,亦有可称者。
 
  ○鸡骨卜

  南方逐除夜及将发船,皆杀鸡,择骨为卜,传古法也。卜占即以肉祠船神,呼为“孟公孟姥”,其来尚矣。按:《梁简文船神记》云:“船神名冯耳。”《五行书云》:“下船三拜,三呼其名,除百忌,又呼为‘孟公孟姥’。”刘思真云:“元冥为水官,死为水神,冥、孟声相似。”又云:“孟公,父名帻,母名衣,孟姥父名板,母云履。”或云:“冥父冥姥,固元冥也。”
 
  ○象鼻炙

  广之属城循州、雷州,皆产黑象,牙小而红,土人捕之,争食其鼻,云肥脆偏堪为炙。愚按:象有十二肉,《陈藏器》云:“惟鼻是其本肉,诸即杂肉。”梁翔法师云:“象,一名伽那。”古训云:“象孕子,五岁始生。”
 
  ○鹅毛脡

  恩州出鹅毛脡,乃盐藏,其味绝美,其细如针。郭义恭云:“小鱼一斤千头,未之过也。”
 
  ○桄榔炙

  桄榔茎叶与波斯枣、古散(古散堪为柱杖)、椰子、槟榔小异,其木如莎树皮,酿木皮出面可食。《洛阳伽蓝记》云:“昭仪寺有酒树面木,”得非桄榔乎!其心为炙,滋腴极美。
 
  ○红盐

  恩州有盐场,色如绛雪,验之即由煎时染成,差可爱也。郑公虔云:“琴湖池桃花盐,色如桃花,随月盈缩,在张掖西北。”按:盐有赤盐、紫盐、黑盐、青盐、黄盐,亦有如虎、如印、如伞、如石、如水精状者。
 
  ○米饼

  广州南尚米饼,合生熟粉为之,白薄而软。按:刘孝威谢官赐交州米饼四百屈,详其言,屈岂今之数乎!且前朝短书杂说,有呼食为头(晋元帝谢赐功德净馔一头,又谢赍功德食一头,又刘孝威谢赐果食一头),以鱼为《西乙》(梁科律生鱼若干斗),茗为薄为夹(温贡茗二百尺薄,又梁科律薄茗千夹云云),笔为双、为床、为枝(《搜神记》:益州西神祠祈祷者,持一双笔。南朝呼笔四管为一床。梁简文帝答书云:乍置笔床,又云:写书笔一枝一万字),墨为螺、为丸、为枚(陆云以兄送墨二螺。梁科律御墨一量十二丸。蔡质《汉官仪》曰:“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险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纸为番,锦为两(王佐云,币锦二两),衣为裁(陆饼谢安城王楚、越衣二裁,沈约有谢葛衫裁也),袈裟为缘(简文帝云,蒙惠袈裟一缘),奴为头(简文帝书言安城王饷胡子一头),麝为子,蜡为饼(麝香如干子,蜡如干饼,齐建武四年事),槟榔为口,胡桃为子(陆饼谢安咸王赐槟榔一千口,并胡桃一千子)。其事不可备论。
 
  ○睡菜

  睡菜,五六月生田塘中,叶类茨菰,根如藕梢,土人采根为盐菹。或云,食之好睡。郭子横云:五味草,食之,不使人睡,亦名却睡草。
 
  ○水韭

  水韭生于池塘中,叶似韭,得非龙爪薤乎!《字林》云:“莶(音□),水中野韭也。”又荶(音吟),见《字林》,似蒜生水中。
 
  ○蕹菜

  蕹菜,叶如柳,三月生。《陈藏器》云:“主解胡蔓草毒,胡蔓即野葛也。”愚按:广之菜有掉(辛叶也)、东风(味如酥,香气似马兰)、蕊(音蕺,蜀人所谓菹香)、芍(音晶,凫茈苗也。)之类,无足奇者。《吴志》:孙皓时,有荬(音买)菜。晋安帝义熙二年,有苦荬菜,生扬州。国初,建达国献佛士菜,泥婆国献波棱菜。
 
  ○斑皮竹筍  湘源县,十二月食斑皮竹筍,诸筍无以及之。《吴录》云:“马援至荔浦,见冬筍,名曰苞筍。”《博物志》曰:“斑皮竹,尧女以涕挥竹,竹尽斑也。”《尔雅》曰:“筍,竹之萌。”《说文》曰:“筍,竹胎。《诗疏义》:“筍,皆四月生,巴竹筍生八月,篃(音媚)竹筍冬夏生。”《永嘉记》:“含堕竹筍,六月生。”愚按:《山海经》:“竹生花,其年便枯,六十年一易,根必结实而枯死,实落土复生,六年还成町也。”《竹谱》曰:“{纣}必六十年复,亦六年是也。南中有以竹为刀错子者,如少钝,复以浆水洗之,如初。”《广州记》云:“石林竹劲利,削为刀,切截象皮,如截草也。”愚闻,贞元五年番禺有海户,犯盐禁,避罪罗浮山,入至第十二岭,遇巨竹百丈万竿。竹围二十一尺,有三十九节,节长二丈,海户因破之为篾,会罢吏捕逐,遂挈而归。时人有获一篾,以为奇货,后献于刺史李复。复命陆子羽图而记之。许氏《说文》有长节竹,谓之{公},得非罗浮山龙钟之义乎!
 
  ○无核荔枝  南方果之美者,有荔枝。梧州火山者,夏初先熟而味少劣,其高潘者最佳,五六月方熟,有无核类,鸡卵大者,其肪莹白,不减水精,性热,液甘,乃奇实也。
 
  ○变柑

  新州出变柑,有苞大于升者,且皮薄如洞庭之橘,余柑之所弗及。传云移植不数百里,形味俱变,因以为名。亦如逾淮为枳,乃水土异也。
 
  ○橄榄子

  八九月熟,其大如枣。《广志》云:“大有如鸡子者,有野生者,高不可梯,但刻其根,方数寸许,入盐于中,子皆落矣。”今高凉有银坑橄榄子,细长,味美于诸郡产者,其价亦贵。《陈藏器》云:“其木主《鱼规》鱼毒,此木作楫,拨著《鱼规》鱼皆浮出。”
 
  ○山橘子

  冬熟,有大如土瓜者,次如弹丸者,皮薄下气,晋宁多有之。
 
  ○山胡桃  山胡桃,皮厚,底平,状如槟榔。
 
  ○白杨梅

  杨梅,叶如龙眼树、冬青,一名朹(音求),潘州有白色者,甜而绝大。
 
  ○偏核桃  占卑国出偏核桃,形如半月状,波斯人取食之,绝香美。
 
  ○红梅

  岭南之梅,小于江左,居人采之,杂以朱槿花,和盐曝之,梅为槿花所染,其色可爱。又有选大梅,刻镂瓶罐结带之类,取棹汁渍之(棹木叶汁),亦甚甘脆。
 
  ○五色藤筌蹄  琼州出五色藤合子、书囊之类,细于锦绮,亦藤工之妙手也。新州作五色藤筌台,皆一时之精绝者。梁刘孝仪《谢太子五色藤筌蹄一枚》云炎州采藤丽穷绮褥,得非筌台与蹄语讹欤!
 
  ○香皮纸

  罗州多笺香树,身如柜柳,皮堪捣纸,土人号为“香皮纸”。
 
  ○抱木屟

  抱木产水中,叶细如桧,其身坚类柏,惟根软,不胜刀锯,今潮州、新州多刳之为屟。
 
  ○红藤箪  琼州出红箪,一呼为笙,或谓之蘧篨,亦谓之行唐,其色殷红,莹而不垢。
 
  ○方竹杖  澄州产方竹,体如削成,劲挺堪为杖,亦不让张骞筇竹杖也。其隔州亦出,大者数丈。又海晏(地名)出芦,堪为拄杖高潘州出千岁蕨拄杖,之类甚多。更有疏节竹(五六尺一节),僧道多以为杖。又按:□最云:“溱州通竹,直上无节,空心也。”
 
  ○山花燕脂

  山花丛生,端州山崦间多有之。其叶类蓝,其花似蓼,正月开花,土人采含苞者卖之,用为燕脂粉。或时染布帛,其红不下红蓝。又郑公虔云:“石榴花,堪作胭脂。”
 
  ○鹤子草

  鹤子草,蔓花也。当夏开,南人云是媚草,甚神,可比怀子梦芝。采之曝乾,以代面靥,形如飞鹤状,翅羽嘴距无不毕备,亦草之奇者。草蔓延,春生双虫,常食其叶,土人收于奁粉间饲之,如养蚕。诸虫老,不食而蜕为蝶,女子佩之如细鸟皮,号为“细蝶”。郭子横记:勒毕献细鸟,以方尺玉笼盛数百,形大如蝇,状如鹦鹉,声闻数百里间,如黄鹄也。国人以此为候日晷,京曰候日虫。帝得之,旬日飞尽。明年有细鸟集于帷帟,或袭人衣袖,因名蝶衣。宫内嫔御有鸟集其衣者,辄蒙爱幸。至武帝末,稍稍自死,人服其皮者,多为丈夫所媚。余访花子事,如面光眉翠月黄星靥,其来尚矣!然事有相类者,见《拾遗》引,孙和悦邓夫人,尝置膝上,和月下舞,水晶如意误伤夫人颊,流血染袴。和自舐疮。太医曰:“獭髓杂玉及琥珀屑当灭痕。”和乃作膏,琥珀太多,痕未灭而颊有赤点,细视之更益其妍。诸嬖要宠者,以丹青点颊而后进幸。一说上官昭容自制花子,以掩黯处。
 
  ○越王竹

  严州产越王竹,根于石上,状若荻枝,高尺余,土人用代酒筹。次有沙箸,产于海岛间,其心若骨,可为筹箸。凡欲采者,须轻步从之,不尔,闻人行声,则缩人沙中,不可取。《陈藏器》云:“越王余算味咸,生南海,长尺许。”
 
  ○无名花

  广州之南数百里,有蔓草生,吐一叶,白花,片大如掌。初夏开,遍问土人,莫有知者。
 
  ○指甲花

  花细白,绝芳香,番人重之,未详其名,又即恙弭花、白茉莉花(不香红者),皆波斯移植夏中,如金钱花也。本出外国,大同二年,始来中土。又《扶南传》曰:“顿逊国有区拨花、叶逆花、致祭花、摩夷花。唐初,罽宾国献俱佛头花,伽失不国献渥楼钵罗花。”皆中国所无者。
 
  ○相思子

  相思子,有蔓生者,与龙脑相宜,能令香不耗。干宝《搜神记》云:“大夫韩冯妻美,宋康王夺之。冯自杀,妻自投台下死。王怒,令家相望。宿昔有文梓木,生二冢之端,根交于下,枝错其上。宋王哀之,因号其木曰‘相思树’。”
 
  ○睡莲

  睡莲,叶如荇而大,沉于水面。其花布叶数重,凡五种色。当夏,昼开,夜缩入水底,昼复出也。与梦草昼入地,夜即复出,一何背哉!

南岳小录

作者:李冲昭

  ○序冲昭弱年悟道,近岁依师,洎临岳门,频访灵迹,唯求古来旧记,希穷胜异之事,莫之有者,咸云兵火之后,其文散失。遂遍阅古碑及《衡山图经》、《湘中说》,仍致诘于师资长者,岳下耆年,或得一事,旋贮箧笥。今据所得,上自五峰三润,古来宫观药院,至于历代得道飞升之流,灵异之端,撮而直书,总成一卷,目为《南岳小录》。庶道侣游山,得之彼览,粗知灵迹之所自云。时壬戌岁冬十月序。

  ○叙岳南岳者,《周礼。职方氏》曰:“南岳之镇曰衡。”以其分当翼轸,光辅紫宸,钤三气之根,钧五灵之德,上列注生之宿,下符长育之功,称物平施,故谓之衡山。《五岳真形图》云:潜、霍、庐、_麻、玉笥、洞阳、小泻、九疑、罗浮等十山为之佐命,复有神仙圣境,曰朱陵洞洞天也。又云:“山禀灵气,时有异人。”又《福庭志》云:“朱陵之天,周环七百里,七十大峰,有五小峰,有二坛,露光青玉,学道居此,度世上升。又青玉坛、洞灵源、光天坛,悉是福地,五岳作镇,皆有高真统治,盖以导云南、养万物、惠群生者也。”

  ○五峰(祝融峰紫盖峰云密峰天柱峰石廪峰)

  祝融峰,去地高九千七百八十丈,在诸峰之北,最高,拥诸峰而直上。有祝融庙基,及青玉坛、光天坛、白璧坛、雷公池、风穴仙梨树、上清院基。峰之东南,有李泌书堂。

  紫盖峰,去地高四千五百丈九尺。其形嵯峨,有似麾盖,因以为名。上有仙人池、七真阁,下有紫盖院基、王氏药堂。

  云密峰,昔夏禹治水,登此峰立碑,纪其山高下丈尺,皆科斗文字。近代樵人,或有遇者,其碑至灵,隐而不见。又有禹溪及隐真平、断石源、朱陵洞、丹崖仙人石室存焉。

  天柱峰,其形似柱,因以为名,亦名柱括峰。下有魏夫人石坛,或云魏夫人在此处得道。

  石廪峰,远望如仓廪,其上方阔十丈,传云傍通洞府。昔有洞门观,胡浮先生常乘白豹游之。又有小石廪峰,下有舜庙,又有华盖、岣嵝、掷钵、回雁,皆小峰之数。

  ○三涧(云涧寿涧洞真涧)  云涧,以其通于仙源而多灵药,是有其名。出紫盖峰,西逾圣寿观,合寿涧南下岳观,分注平野,及有洞真涧。  ○司天霍王庙司天霍王庙,在岳观前,去观百余步。本以南方属火,配神曰祝融。玄宗封为司天王,以配夏享,有庙令司人。本庙在祝融峰上,隋代迁移废华薮观而建立,今祝融峰顶有古庙基存焉。

  ○真君庙真君庙,在岳观之东五十余步。本与司天王同庙各殿—元中,司马天师上言:

  “五岳洞天各有上真所治,不可以血食之神,同其雩祀,既协圣旨,爰创清庙。”  是岳也,启夏之际,洁斋致醮,兼度道士五人,长备焚修洒扫,即开元十五年五月十五日明制也。《五灵经》云:“佐治者九人,従吏三百人,羽卫官三万人,为国家祈真请命之地。”《上真记》云:太虚真人领南岳司命,即炎老君也。潜山真人鲍君副治、霍山真人韩君佐治、金华真人黄君初平、天柱真人左君元放、南霍真人郑君思远、霍林真人许君暎、丹霍真人周君阳、紫虚元君魏夫人华存,并居佐命之曹,吴越楚蜀之会,皆当司察之。

  ○衡岳观衡岳观,在华盖峰下。按旧碑,晋太康八年,徐真人灵期、邓真人郁之建置。

  梁天监二年,周真人静真再加弘葺,武帝赐三百户庄田充基业。至隋大业八年,诏请蔡天师法涛、李天师法超住观焚修,兴行教法。其衡州府库田畴什物,并赐观资用。唐贞观二年,太宗重书额,请张天师惠朗度道士四十九人,为国焚修。  高宗弘道元年,请叶天师法善封岳,辟方四十里,充宫观长生之地,禁樵采,断畋猎,罢献琛,以为常典。观内有田先生得道降真堂、刘天师真堂,后有尹真人上升坛。其观碑文,隋学士曹宪撰,今见存焉。

  ○招仙观招仙观,按旧碑文曰:“肇基刘宋,分宇萧齐。”又《别传》,晋咸亨间,徐真人建置。至齐元兴元年七月二日,有住持升玄道士张昙要乘鹤,白日冲天。

  其夜雷电激吼,天地震动。今观后约一里地,有朝天香坛存焉。唐贞观二年,萧天师灵护,庐陵人,时在岳招仙观,乱后荒凉。天师素能点化之术,遂点化黄白之物,投外藩,转钱物而创观宇。不数年,克致完合。贞观五年,建寻真阁。

  ○九真观九真观,按碑文,晋太康中邓真人建置徐真人祠。唐开元年中,有王天师仙乔。初,天师为行者,道性冲昭,有非常之志。因将岳中茶二百余壶,直入京国,每携茶器,于城门内施茶。忽一日,遇高力士,见而异之。问其所来,乃曰:

  “某是南岳行者,今为本住九真观殿宇破落,特将茶来募施主耳。”于是力士上闻,玄宗召见,嘉叹久之,问曰:“尔有愿否”对曰:“愿郁郁家国盛,济济经道兴。”上深加礼焉,俾于内殿披度,厚与金帛,津置令归岳中,修创观宇。不数年而完全,道行逾高,声流上国,寻有诏命,封为天师。乾元二年三月三十日得道。

  又有薛天师季昌,本绵州绵竹县尉,在京舍官入道,志操不群。将归南岳,上闻玄宗,玄宗嘉之,亦厚颁金帛。上命笔赋诗送赠,有序曰:“炼师初解簪裾,栖心衡岳,及登道录,慨然来兹,愿归旧居,以守虚白。不违雅志,且重精修,忽遇灵药志人,时来城阙也。乃赋诗一首宠行云尔。”诗曰:“洞府修真客,衡阳念旧居。将申金阙要,愿奉玉清书。云路三天近,松溪万籁虚。犹期传秘箓,来往候仙舆。”后封天师。天师又师司马天师,玄宗礼重,呼为道兄。凡是观中什物,多是恩赐。临行,又赠金器一百事、银器二百事,绵帛至多,皆有御札。  天师以乾元二年二月六日得道。自离乱后,焚烧荡然,虽重修舍宇,竟未完复。  唯存恩赐钟一口,重四千斤。咸通中,有王尊师名因节住持,道行出众,营缉至多,声达京师,为王侯所重。今在北岳,封总教大师。观后有白云先生药堂。又有一小池,名甘泉。其泉味甘,煎茶似乳,旧日亦有甘泉院。

  ○西灵观西灵观,按《图经》云:“梁天监五年建置。”本女真住持,经兵火后,未暇修营。西有魏夫人仙坛,开元中,有女真薛师在观得道。又于晨溪别构道院,每出入常有白豹随行,游历洞府。薛天师常诣之,不与相见,后不知所之。

  ○圣寿观圣寿观,本灵夏卢尚书名藩书堂,以咸通六年抗表奏舍为圣寿观,观内卢公真堂坛殿俨然,又有层崖峭壁,修竹茂松,涧水潺湲,风景甚异。  ○九仙宫九仙宫,本张真人名始珍所居,有石坛,方阔丈余。梁天监三年,有仙者八人,迎张真人于石坛上,同升天去。咸通九年,衡州刺史史觌奏置宫额,十年十月敕下,宜依所奏行之。

  ○中宫中宫,本梁朝王真人灵与修行上升之处。又大历年,李得琳先生居之得道。  ○元阳宫元阳宫,本晋朝陈真人兴明修行上升之处。

  ○上清宫上清宫,本徐真人灵期修行上升之处。大历七年,有玄和先生张太空居之得道。又大中元年,韩威仪居之得道。

  ○紫虚阁紫虚阁,有魏夫人仙坛,高一丈二尺,上圆平,约阔一丈,亦名飞流坛。

  《传》云:“夫人自抚州乘龙飞来至此。夫人,晋太尉舒之女,讳华存,号上真紫虚元君。”有台阁,仪像俨然。又云:“晋咸和年于此修道。”又北去半里,有神溪投龙潭,每修斋毕,投金龙于此。

  ○石室隐真宫石室隐真宫,大历年中,广成刘先生玄静修行之处。行三五步冈,夺虎穴而居之,名曰隐真宫,刺史韩皋出俸钱为创会真阁。初,先生在兹十五年余,修道莫有知者。时因太史占之,云有真人星见,隐者在兹岳得道,应于天文。上闻武宗,武宗遽降诏命,委本道监军使遣人赍诏征召。使人到岳,遍寻无所不至。忽一日,中使人行及中宫西南面三里余,历崄攀萝,见一石室,深邃屈曲,有住之家。于是擘藤萝入深,乃见先生凝然而坐。中使宣命,先生初乃佯狂,后即承命。

  寻赴阙庭,诏封为帝师,号广成先生。却复兹地,未几而羽化。今石室有昔时镌石为醮坛、天宝台、碓硙、瓮缶、棋局、茶灶、灯台,皆就石而琢成之,今悉存焉。  ○凌虚台凌虚台,昔有薛天师季昌、周尊师混污相次居之得道。

  ○洞灵台洞灵台,本李天师明俊居之得道,亦是福地。

  ○添香台添香台,昔有女真居之得道,今台及圣境存焉。

  ○刘根先生药岩刘根先生药岩,昔有仙人刘根居之修行之所,在九仙宫之西北,颇甚深邃,亦殊异之境也。

  ○紫盖院紫盖院,昔有道人建置,乱后唯基址存焉。

  ○白云先生药堂白云先生药堂,在九真观西—元中,司马天师承祯本号白云先生,后授贞一先生,尝于此修行。

  ○尹真人坛尹真人坛,在岳观北百余步,真人讳道全上升之处。

  ○田先生药岩田先生药岩,在中宫东面百余步。先生讳良逸,元和中修行于此,后得道。  ○北帝院北帝院,在岳观东北,去观三里,昔有女真侯钅柬师居之,修行勤于香火,后亦得道。

  ○洞真瀑布洞真瀑布,在招仙观北,去观三里,瀑布如帘,垂及亭台,碑文纪其胜异。

  上有朝天坛,昔日张真人昙要上升之处。又下有投龙潭,每修斋毕,投金龙于此也。

  ○王氏药院王氏药院,咸通间,有术士王生居之。有茂松修竹,流水周绕,及多榧树茶园,今基址存焉。

  ○光天观光天观,传云融峰院,是观基。  ○隐真平隐真平,在云密峰之中,坦然而平,方阔五里,是神仙遨游之所。时人寻之,少有到者。

  ○断石源断石源,在隐真平水源,有石高数丈,阔数尺而中断,上有镌字云:“此有丹砂水,如乳而甘香。有人得掬饮之,可寿至千岁。”寻游者到此间,唯闻石下有流水之声,在左边听即落右边,在右边听即落左边,罕有得者。

  ○朱陵洞朱陵洞,即三茅洞天,在九仙宫正西三里,有石岩,下有平石,方二丈,是旧时投金简之所,传云朱陵洞之东门也。

  ○前代九真人(出《九仙宫碑》,旧有九仙殿)

  陈真人兴明,居元阳宫,晋武帝大始元年三月一日上升。  胡浮先生,姓施,名存,居洞门观西峰构虚阁,晋惠帝永康九年四月上升。

  尹真人道全,居岳观溪,晋怀帝元嘉元年正月九日上升。  徐真人灵期,居上清宫,宋元徽二年九月九日上升。

  陈真人惠度,居古玉清宫,齐武帝永明二年五月十三日上升。

  张真人昙要,居招仙观,齐延兴元年七月三日上升。

  张真人始轸,居九仙宫,梁天监三年七月十三日上升。

  王真人灵舆,居中宫,梁天监十一年七月十三日上升。

  邓真人郁之,字玄寂,居洞门观,梁天监十年十二月三十日上升。

  又有双袭祖、双子辨二人,相次得道。  ○唐朝得道人(在岳一十四人)

  殷先生景童,天宝十七年七月三日得道。

  萧先生灵护,弘道三年八月十五日得道。

  李天师思慕,天宝十四年八月廿六日得道。

  何尊师隐其名,天宝二年十月十五日得道。  薛天师季昌,乾元二年二月六日得道。

  王天师仙乔,乾元二年三月三十日得道。

  傅天师待仙,乾元三年十一月七日得道。  董先生秦仙,大历元年十一月六日得道。

  玄和张先生太空,大历七年二月八日上清宫得道。

  李先生德琳,大历十二年九月五日中宫得道。

  田先生良逸,元和六年正月七日在降真院得道。  广成刘先生玄静,大中五年五月十一日得道。

  周尊师混污,会昌二年正月得道。  韩威仪,大中元年上清宫得道。

  田先生有弟子陈徵君、冯徵君、张徵君三人,不就徵,皆于天台山相次得道。

  ○《真君传》汉中垒校尉刘向撰。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数往昆仑山中,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焉。

  王母者,神人之面,蓬发戴胜,虎爪善啸,岩居,名王母,在昆仑之墟焉。

  赞曰:渺渺赤松,飘飘少女。

  接手翻飞,冷然双举。

  纵身长风,俄翼玄圃。  妙达坎巽,作范司雨。  ○《田先生写真赞》(蒙谷子诸葛黄撰)

  田先生,实衡之攸民,间世所出,天然真气,生而知道,醇孝养亲,得混朴自然之理,言貌不饰,裘褐垢弊。侯王礼重,我亦不荣,氓隶给轻,我亦不陋。  驱役鬼神,意往即至。一入衡岳,逾五十年,九百门人,皆是轩冕,请为法主,一作帝师,即先生之道,其可知也。仪形可质,图写存焉。自始及今,未有称述,黄承其阙,序以赞云:

  灵根独秀,真人间生。

  仙非积学,道乃天成。

  汪汪德貌,落落神情。

  兹形如在,犹可作程。

桂林风土记

作者:莫休符

  《桂林风土记》是唐代莫休符著,是现存较早的桂林地情专著,也是桂林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志。曾经被编入《四库全书》,原书有三卷,现在仅存一卷,共有15千字。作者以诗文记游,文字典雅。


  ○序

  前贤撰述,有事必书。故有《三国志》、《荆楚岁时记》、《湘中记》、《奉天记》。惟桂林事迹,阙然无闻。休符因退居,粗录见闻,作《桂林风土记》,聊以为叙。时唐光化二年九月二十三日,莫休符序。
 
  ○桂林

  按《地里志》,桂州,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越亡国,时服于楚。秦始皇二十三年,发逋亡(鞏,“言”代“革”)(古者未有年号,至汉武帝方纪年名,故云始皇二十三年),贾人掠取陆梁之地为桂林。吴时,文士薛宗言:“昔帝舜南巡苍梧,秦置桂林、南海、象郡。”《南越志》:“汉武改为郁林郡,以桂林为县。”《吴书》:“孙皓凤凰三年,分郁林、象郡为桂林。”又按《图经》云:“吴甘露年,号分郁林、象郡为桂林。”今以《魏书》证之,甘露乃高贵乡公曹髦所记年号,非《吴书》也。古有名人张衡诗云:“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是则桂林为郡久矣。汉祖命周电击南越,南越王赵佗据险为城。电不能逾。今灵川全义岭有越城。《汉纪》有周电为泗水侯,是吕后时,非高祖也。《地里志》云:“周电未知其详。”(按:《史记·南越传》,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
 
  ○舜祠

  舜祠在虞山之下,有澄潭号皇潭。古老相承,言舜南巡曾游此潭。今每遇岁旱,张旗震鼓,请雨多应。中有大鱼,遇洪水泛下,至府东门。河际有亭容巨舫,往往载起,然终不为人之害。旧传舜葬苍梧邱,在道州江华县九疑山也。
 
  ○双女冢

  在府城北十里,俗传舜妃寻帝,卒而葬于此。冢高十余丈,周回二里余。
 
  ○伏波庙

  伏波庙在郭中之东北二里,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祠也。
 
  ○东观

  观在府郭三里,隔长河,其东南皆崇山巨壑,绿竹青松,崆峒幽奇,登临险隘,不可名状。有石门似公府之状,而隘汇。烛行五十步有洞穴,坦平,如球场,可容千百人。如此者八九所,约略相似,皆有清泉绿水,乳液葩浆,怪石嵌空,龙盘虎踞,引烛缘涉,竟日而还,终莫能际。相传云:昔有人好泉石,多束花果裹粮,深涉而行。还计其所行,已及东河之下,如闻棹楫濡濡之声在其上。又有山外高峰。旧有亭台,近已摧坏。前政张侍郎名固,大中年重阳节宴于此,从事卢顺之赠固诗曰:“渡江旌旆动鱼龙,令节开筵上碧峰。翡翠巢低岩桂小,茱萸房湿露香浓。白云郊外无尘事,黄菊筵中尽醉容。好是谢公高兴处,夕阳归骑出疏松。”张侍郎和诗曰:“乱山青翠郡城东,爽节凭高一望通。交友会时丝管合,羽觞飞处笑言同。金英耀彩晴云外,玉树凝霜暮雨中。高咏已劳潘岳思,醉欢惭道自车公。”咸通年,前政张大夫《重游东观》诗曰:“岩岫碧潺湲,灵踪若可攀。楼台烟霭外,松竹翠微闲。玉液寒深洞,秋光秀远山。凭君指归路,何处是人寰。”
 
  ○越亭  在府城北,与圣寿寺接连。有岩洞、庭台,高峰耸碧,山穴透出北面,因名北牖洞。远眺长江,极目烟水,北人至此,多整乡思。会昌初,前使元常侍名晦,搜达金貂,翱翔翰林,扬历台省,性好岩沼,时恣盘游。建大八角亭写其真,院砌台、钓榭、石室莲枕、流杯亭、花药院,时为绝景。于时潞寇初平,四郊无垒。公私宴聚,较胜争先。美节良辰,寻芳选胜,管弦车马,阗隘路隅。金貂从此府除浙东,留题曰:“紫泥远自金銮降,朱旆翻驰镜水头。陶令风光偏畏夜,子牟衰鬓暗惊秋。西邻月色何时见,南国春光岂再游。莫遣艳歌催客醉,不堪回首翠娥愁。”副车路单与金貂同年及第,和诗一首:“谢安致理逾三载,黄霸清声彻九重。犹辍珮环归凤阙,且将仁政到稽峰。林闲立马罗千骑,池上开筵醉一钟。共喜甘棠有新咏,独惭霜鬓又攀龙。”越亭初成,金貂有六十韵长诗曰:“乏才叨八使,徇禄非三顾。北阙颁诏条,东邻证迷误。未闻述职效,已见脱烦趣。灏气爽衣巾,岚飔轻杖屦……”(其余省记)
 
  ○岩光亭

  在北罗门外,台亭岩洞,亚于越亭。亦是元常侍新置,有石棋局、烂柯石嶂。金貂有五十韵诗云:“石静如开镜,山高若耸莲。筍竿抽玉管,花蔓缀金细……”(余不省记)
 
  ○訾家洲

  在子城东南百余步长河中。先是訾家所居,因以名焉。洲每经大水,不曾淹浸,相承言其浮也。元和中,裴大夫(名行立,四子归之、归仁、归闻、归礼,庶因获朝溪也)创造亭宇,种植花木。迄今繁盛,东风融和,花卉争妍。有大儒柳宗元员外撰碑,千余言犹在。前汴州杨尚书宴游,题诗云:“桂林云物昼漫漫,雨裹花开雨裹残。惟有今朝好风景,樱桃含笑柳眉攒。”新政从事陆宏休诗云:“新春蕊绽訾家洲,信是南方最胜游。酒满百分殊不怕,人添一岁更堪愁。莺声暗逐歌声艳,花态还随舞态羞。莫惜今朝同酩酊,任他龟鹤与蜉蝣。”
 
  ○漓山

  在訾家洲西,一名沉水山。以其山在水中,遂名之。古老相传,龙朔中,曾降天使,投龙于此。今每岁旱,请雨潭中,多有应。前政元常侍以其名与昭应骊山音同,故遂改为仪山。近岁于此置温灵庙,庙中时产青蛇,号为龙驹,翠色。或缘人头顶、手中,终无患害。
 
  ○尧山庙  在府之东北,隔大江与舜祠相望,遂名尧山。山有庙,绝灵,四时公私飨奠不绝。北接湖山,连亘千余里。天将降雨,则云雾四起,逡巡风雨互至。每岁农耕候雨,辄以尧山云卜期。
 
  ○东出亭

  府之东门有大亭,枕江与望月楼接连,近子城,建竖多年,不记岁月。
 
  ○碧浔亭(去思馆是)  亭馆,大中初前韦舍人瓘创造。在子城东北隅十余步,接近逍遥楼,角近大江。馆宇宏丽,制作精致,高下敞豁,冠诸亭院。去思馆旧名青桂馆,前政吏部张侍郎鷟除替,饰装于此,遂改为去思馆。韦舍人年十九入阙,选进士举。二十一进士状头,榜下,除左拾遗。于时名重缙绅,指期直上。马相为长安令,二十八度候谒,不蒙一见。后任廉察桂林,才半岁,而马相执大政。寻追怀旧事,非时除宾客分司。怅望留诗于碧浔亭曰:“半年领郡固无劳,一日为心素所操。轮奂未成绳墨在,规模已壮阅闳高。理人虽切才长短,薄宦都缘命不遭。从此归耕洛川上,大千江路任风涛。”
 
  ○拜表亭

  北接碧浔,南连望月,东甫长河,西邻雉堞。前政山北卢尚书匡添建置。
 
  ○夹城

  从子城西北角二百步,此上抵伏波山。缘江南下,抵子城逍遥楼,周回六七里。光启年中,前政陈太保可环创造。三分之二是诸营展力,日役万人,不时而就。增崇气色,殿若长城。南北行旅,皆集于此。
 
  ○独秀峰

  在郭中,居子城正北百余步。高耸直上,周回一里余。迥出郭中,下有岩洞。旧有宋朝名儒颜延之宅读书亭,后为从事所居。往往见灵精,居者少宁,前政张侍郎废毁焉。
 
  ○欧阳都护冢

  府北郭松迳尽处,有国初安南都护名普赞冢墓。普赞灵川人,其宅今为圣寿寺,有庙在寺之北下。殁后殡于北郭。时有识地势者,言葬所有天子气,由是官掘断。至夜又有阴兵填平如旧。既而再掘,复平不已。时有效役者人偶宿其所,夜闻鬼兵相语曰:“能以青布运土投江,则我等无能为也。”及明,主吏闻宿者言,遂用青布辇运土投河,竟免阴兵填筑。今坟所掘处犹存,有石人石柱皆在。松楸百余株,近为樵者斫伐无余。子孙自千数年湮没无闻。或云訾家洲因运此土流下成洲。有欧阳膑者诗绝句曰:“旧业分明桂水头,人闲业尽水空流。春风日暮江头立,不及渔翁有钓舟。”
 
  ○海阳山

  在全义县北,及漓、湘二水源也。流至金义北三百步分流,北去作为湘,南下为漓。山下有庙,前政陈太保奏录,诏封广润侯。
 
  ○会仙里

  南去府五十里。旧有群仙于此,辎軿羽驾,遍于碧空,竟日而去。里人聚观壮闻,因名会仙里。
 
  ○隐仙亭

  本名盘龙冈。在府西郭三里,与延龄寺甫近。宝历年,前使李给事名渤,开置亭台,种植花木。有池沼巨岩,水深无际。有嘉莲洞、白雀洞、石盆大亭。又庆云亭在山顶,朝阳亭、夕阳亭、连理橘。秉烛巡游,时见龙亦大如碗。水有灵鱼,龙腹,四足。人或误擒,风雨立至。山河秀异,皆入画图。作屏障,为信好之珍。有从事皇甫湜、吴武陵撰碑碣二所。给事征起山中,一表荐九贤,皆居显贵。给事为考功郎,宰相皆书下考,以天子巡游,蹂禾稼,无所献替故也。除桂林,有《叹鸟》诗曰:“三朝四黜倦遐征,往复皆愁万里程。尔解分飞却回去,我方从此向南行。又题隐山诗二首,常叹源泉去不回。我今自去更难来,欲知一一留心处,手种岩花次第开。随云不厌苍梧远,似雁逢春又北飞。惟表隐山溪上月,他时相望两依依。”
 
  ○灵渠

  全义县漓、湘二水分流处。相传曰: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开川浚济,水急曲折。四牙用遏其节,节斗门以驻其势。有伏波庙在县侧。又按:后汉郑宏奏,交趾七郡贡钱从东泛海,多没溺,请开桂岭灵渠。后御史史禄重开辟。又按:前汉武帝元鼎五年,命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戈船将军岩助击南越,吕嘉戈船出零陵,下漓水。此则前汉岭首已通舟楫明矣,焉得至后汉马援、郑宏开灵渠?于理未尽。言马、郑重修则可,云创辟则于义有乖。休符驳。
 
  ○甘岩

  在府南八十里大江傍。其源出临川县界思磨山,自水下涌出。岩方十余丈,大如屋室,莫究其深浅。盛暑到彼,凛冽增寒。
 
  ○张天师道陵宅

  天师旧宅在贺州。道箓以为元中大法师,令以宅为庙。庙中有美异果实,有人食之无患,唯不可采,取必致祸也。
 
  ○牂牁水

  在岩州州门。长河其源,从牂牁流下八十余丈。本州图经所载。
 
  ○如锦潭

  縻郡有如锦潭,水深无际。近岁有人伐潭边巨木,树倒入潭中,逡巡沈没,莫知所在。潭中时闻音乐,如大府广筵,移时而止。
 
  ○仙人山

  象州武仙县,多有神仙聚集高山,羽驾时见。如建州武夷山,皆有仙人换骨函榇之迹。
 
  ○迁莺坊府郭

  迁莺坊本名阜财,在市西门。因曹邺中丞进士及第,前政令狐大夫改为迁莺坊。[此处疑有脱误]在府西门进贤坊长街,因赵观文状头及第,前陈太保改坊名。
 
  ○菩提寺道林和尚  往年中,桂州人薛公元尝供养一僧,法号道林。如是精心供养,十有余年。忽一日,其僧辞去,云:“贫道归去,挠渎多年,更无可酬。今只有旧转经一函,且寄宅中。如至周岁不回,即可开转读。”如此经一岁,开锁,有金满函,可数千两。后卖一半,买地造菩提寺,并建道林真身供养。今仪像见存。薛今见有孙禹宾,在桂林效职。
 
  ○开元寺震井

  隋曰缘化寺,后因纱灯延火烧毁重建。元宗朝改名开元寺。有前使褚公亲笔写《金刚经》碑,在舍利塔前。西有观音寺井。贞元中,有李氏因左迁寓居僧院。属暑月,以食余熟羊脾悬井中,逡巡雷震暴作,羊肉置于隙地,而烟气薰灼。犬不食,蚁不附。至今僧俗众言井有龙至云。愚以理裁,有异于此。夫龙嗜血食肉,重牢醴。人有享祭,必选良肉、醇酒,洁馔、珍羞,然后精礼。宁有一羊脾而迅雷震之者?盖以伽蓝井中奉献诸佛众僧,而遽以肉味亶污神祈之所,是以不容,乃致雷击去。理必然矣。其井终亦塌坏。先令狐相从事当府,因撰《震井记》。然以羊微事,曾未移时,天鉴已知。则人之善恶或愈于此,又岂歼遗于阴报乎?昔董卓纵暴,为吕布杀,而曝尸其亭。后有故吏收其灰以小棺殡于郡城,又遭风雨漂流,失其所在。杨国忠以贵妃因椒房承宠,绾三十二使印绶,天宝十三载二月拜司空。册命之日,天雨土,沾朝服,未几族灭于马嵬。关西杨氏,远四知、去三惑,历千载而庆延子孙。则祸福无门,唯人所召矣。故孔明有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苟能佩服斯言,以神祗为证,则终身不居有过之地。
 
  ○延龄寺圣像  寺在府之西郭郊三里,甫近隐山,旧号西庆林寺。武宗废毁,宣宗再崇。峰峦牙张,云木交映,为一府胜游之所。寺有古像,征于碑碣,盖卢舍那佛之所报身也。此地元本荆榛,先无寺宇。因大水漂流巨材至,时有工人操斧斤斫伐。将欲下斫,忽见一梵僧立在木傍,有曰:“此木有灵,尔宜勿伐。”既而罢去。又有洗蔬者于其上则浮,濯董辛于其上又沈,雅契梵僧之言。由是咸知有灵,遂刻削为僧佛。当则天后临朝之日,梦金人长一丈六尺,乞袈裟。及诏大臣问其事,皆莫能解。旋奏:“陛下既有此梦,乞依梦中造袈裟,悬于国门,以俟符验。”明早,大臣奏:“悬袈裟忘收,已失。”遂诏天下求之,已在桂州卢舍那佛身。至今尊卑归敬,遐迩钦崇。时旱,请雨,皆有响应如意。
 
  ○宜州龙开江事

  桂之縻郡有宜州。其河如桂州杨江,水岸深斗,形势异于众水。古老流侧近冈上,俄顷夫还,妻以告之。夫疑是恶人,寻至冈所,求不见,但见百牛。既夜,乃还家。至明,遂遇水涨,流木蔽江。合苍梧耆老尽知之。
 
  ○徐氏还魂

  昔西汉武帝有神通之异。南朝有干宝述幽府冥秘之言,苏泉、崔韶亦纪灵怪。牛丞相著三卷《妖录》,及徐氏还魂,皆鄙夫邻居任。咸通末,莫非目验,方证不诬。阳朔居人苏太元妻,产三子。徐已疾终,既殡。忽一日还家,但闻语而不见形。云其年命未终,冥司不录,今且暂归。怜抚其子,补绽其衣,一切如在。稍经旬月,邻伍旋知。占卜吉凶,述善恶,一一符验。有乡人在府充职,染疾,其家眷属请卜之。俄顷刻云:“去至凉风馆南,地名柘木林,遇虎当道,不敢过,遂却回。”卜者情迫,坚请再往。俄顷曰:“至府,见疾者已瘥。”疑其不实,遂问其所居部曲、疾人形貌。徐氏不曾至府,又未识病者,一一言之,无差异,方明其实。又有求人卜了,谢曰:“无物奉酬,深为不足。”徐氏曰:“汝家有三斗粟子在西房。何得称为无?”卜者请取之。逡巡,负粟子至其前。众众愕然,卜者尤所惭耻。如此不一,难备书述。一日,言舜帝差人讨蛮,有人求至近驿,助备熟食,更一两日当还。如期而归,将得冥司一分细饮,致夫前曰:“此饭曷若人间造者?”夫视之,品馔则倍珍于施食。又一旦,泣告曰:“无端泄阴间事,获罪蒙遣追。此去难再还,好看儿女。”又泣别,遂绝音响。太元尚在。
 
  ○石氏射樟木灯檠祟

  开成中,桂林禅将石从武居任子城西壕侧。从武早习弓矢。忽一年,家内染患疾。长幼罕有安者。每至深夜,常见一人从内出来,体有光焰,居常令疾者痛苦。稍闲,若此物至,则呻吟声加甚,医巫醮谢,皆莫能效。从武心疑精邪为祟,至夜操弓挟箭,映户潜形,候其来。俄闻精复至,稍近,遂彀弓引满,一发中焉。见被焰光星散而灭,遂命烛而看。视之,乃是家中旧使樟木灯檠,中箭而倒。乃劈为齑粉,焚爇为灰,送长河。于是家人患者皆愈。大中年,前政张侍郎名文规,三代台相之家(嘉贞、宏靖、廷赏),廉察桂林。从武时职司通引,他闻此事,曾召问,具以实对。乃为《石氏射灯檠传》。从武子勖在职,近方去世。孙清谐嗣,亦效卑职,得金貂传闻。
 
  ○米兰美绩  长庆中,前政李给事名渤字浚之,自给事中除桂林,奏请名儒吴武陵为倅。故事,副车上任,具橐犍,通诗文。数日,于球场致宴。酒酣,吴乃致词云:“奉约同游山水,奈何以红帛击予首,仍命妇女于看棚聚观相耻?”既彼我酏颜,各争意气,吴为台盘坐,褰衣亸露以溺。给事怒,命衙士拉送衙司枭首。时都押衙米兰知其不可,遂引而寝。多遣人护卫给事,扶归寝堂。夜半而觉,闻家人聚哭甚悲,惊而问焉。乃曰:“昨闻设亭喧噪,又闻命衙司斩副使,不知其由,忧及祸,是以悲泣。”给事大惊,亟命递问之。米兰具启:“昨虽奉严旨,未敢承命。副车犹寝在衙院,无苦。”给事达明早立至衙院,卑词引过。上下俱自克责,益相敬奉。时未有监军,于是乃奏米兰牧于象郡以酬。敕下允从。遂又以使衙仪卫送上本任。
 
  ○李给事长歌  李给事名渤,为太学博士,喜长歌。弟淑舟至,歌曰:“前年别时秋九月,白露为霜金吹烈。离鸿一别影初分,泪袖双挥心哽咽。别来几度得音书,南岳知(此下阙文),庐山峨峨依天碧,捧排空岸千万尺。社榜长题高士名,食堂每记云山迹。我本开云此山住,偶为名利相索误。自负心机四十年,羞闻社客山中篇。忧时魂梦忆门路,觉来疑在林中眠。昨日亭前鸟鹊喜,果得今朝尔来此。我吟行路五十篇,尽说江南数千里。自怜兄弟今五人,共索儒素家尚贫。虽然禀气各不一,就中总免拘常伦。长兄年少曾落拓,拔剑沙场随卫霍。口里虽谭周孔文,怀中不舍孙吴略。次兄一生能苦节,夏聚流萤冬映雪。非论恶疾志如霜,更觉临泉心似铁。第三之兄更奇异,昂昂独负青云志。下看金玉不如泥,肯道王侯身可贵。却愁清逸不干时,高踪大器无人知。倘逢感激许然诺,必能万古留清规。念尔年来方二十,夙夜孜孜能独立。卷中笔落星汉摇,峒裹丹灵鬼神泣。嗟余流浪心最狂,十年学剑逢时康。心中不解事拘束,世间谈笑多相妨。广海青山殊未足,逢著高楼还醉宿。朝走安公枥上驹,暮偷陶令篱边菊。近来诗思殊无况,苦被时流不相放。云腾浪走势未衰,隺膝蜂□岂能障。送尔为文殊不识,贵从一一传胸臆。若到湖南见紫霄,会须待我同攀陟。”
 
  ○宋颜延之

  宋颜延之,字延年,琅琊临沂人。曾祖舍,父显。延之少孤贫,居附南郭空巷,甚陋,好读书,无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好饮酒,不拘细行。年三十,尚未婚。起家豫章公世子参军,累官秘书监。宋太祖文皇帝讳义隆,宋氏第三主,昵爱僧惠琳,常独占一榻。延之因醉白曰:“昔刘盆子尚同参军乘舆。袁丝正色曰:‘此三公之座,岂可以刑余之人居之!’”延之性方直,言无所回避。居身清约,不求财利。布衣蔬食,独酌郊野。与谢灵运以词彩齐名,而迟速相悬。尝敕俱入拟乐府,上篇灵运立成,而延之久而方就。帝问其优劣于鲍照,照曰:“谢五言如芙蓉初发,自然可爱。颜诗铺锦列绣,雕缋满眼。”寻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遇一佳景,必酣醉而还。临去留钱二百万与渊明,悉送酒家。及渊明卒,延之为之诔。以孝建三年卒,年七十三,赠特进。自潘岳、陆机之作,文士莫及颜、谢焉。
 
  ○李袭志

  李袭志,全州安康人也。仕隋,历始安郡丞。大业末,江外盗贼尤多。袭志散家财,召得三千人以守郡城。高祖受隋禅,降玺书劳问,编入属籍,授桂州总管。前后任桂州凡三十八载,政尚清简,岭外安之。后上表请入朝,拜右光禄,行汾州刺史。致仕,卒于家。
 
  ○卫国公李靖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姿貌瑰伟,有文武才略。武德二年,同赵郡王孝恭至江陵,破萧铣四十万,擒铣赴京。承制度岭,至桂州,分路招抚大首领冯盎、李光庭等,怀辑九十六州,六十万户。诏充岭南道安抚大使、检校桂州大总管。武德六年,征辅公祐于江淮,平之。又领兵出塞,屡显大功。拜右仆射、平章事,封卫国公。薨年七十九。桂州子城,自卫国公所制,号曰始安郡城。
 
  ○中书令褚遂良  令公,散骑常侍亮之子。仕太宗,启沃圣心,恢宏帝业,历宫中书令。高宗将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令公受先皇寄托之重,极谏以为不可。由是忤旨,贬潭州。显庆二年,又贬桂州。时李义府、许敬宗,倾巧曲佞,附记皇后,重贬令公爱州。明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二。死后二年,又追制削官爵,子孙并流爱州。高宗崩,遗诏复爵。
 
  ○中书令张九龄

  张九龄,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以文学进士及高第,与赵冬曦齐名。俄应制。以明皇嗣位,久在南郊,上表抗论,由是名价益重。与燕国公张说同姓,以词学亲洽。时括田使宇文融干预朝政,况恶之。融所奏论,多见抑挫不行。融与台丞连表讼说,帝令说藉草辨对。高力士密奏,以说有大功于国,不宜挫辱。乃落下平章事,坐家。九龄连坐,贬赵州。又以家乡不便,乞换回近岭南一处。遂出江西,俄转桂州都督兼岭南按察使。薨,是年六十八。
 
  ○桂州陈都督

  国朝吕才博士,博涉群书,该通众艺,为太宗皇帝所知。著阴阳、吉凶、地理要诀五十余卷,行于世。今之婚姻占卜,多用其言。又别著《驳阴阳》数千言,以为行年冢宅五行,皆不可信。愚以为,吕氏多才多学,博古辨今。不欲世人晓达阴阳,辄恃年命,罔知敬慎。博士前知,遂立斯言,以节逾僣。若合前史,焉得称无?昔宁氏起宅,相者云:必出贤甥。魏舒由是甚显遇。羊祜少时,有占地者言:墓合出天子。祜恶而掘之。占者云:犹出折臂三公。祜因坠马折臂,竟位三公。陶侃微时种瓜,有老人求瓜,侃厚惠之。其人感此,因指牛眠冈可贵。侃用葬母,位至太尉。吴主孙氏,家世富春,葬于城东冈,冢上常结五色庆云。齐主萧道成,先茔在武进县,其上结庆云。宋明帝命猎人以五尺铁钉之,又柱忽作龙吟,惊震山谷,皆福昆嗣。略据所闻,以为证议。陈思应本名聿修,富州龙平人也。少居乡里,以博学为志。开元中,忽有异人求寄宿毕。聿修观其容止稍有异,乃尽礼延之。明日,将告去,谓聿修曰:“某久攻地理,颇有十全。一宿淹留,厚蒙情礼,思有所报。遥见此洲上五里地形,当富贵不可言,用为殡冈,必福昆嗣。”聿修忻然相感,遂同诣其处视之。客曰:“若葬此处,可世世出郡守。”又指一处曰:“若用此处,可世世为都督。”聿修敬谢,分袂而去。居数载,丧母亲,遂以所指都督处为茔。他日拜坟,忽见其地产金笋甚众。默追宿客之言,又睹金笋斯验。益以自负,遂采而归。既再至,金笋又产。三载服阕,所获多矣。因携入京,以求遇。素鲜知己,茫然暗投。见晦朔及吊庆,公侯相府,侍儿通传。有憩于民舍者,聿修厚许其直,求税一褐,为之逆旅。俄而节朔,贵门侍者复至,聿修悉以金笋炫其目,果异而问焉。颇亦敬奉,粗蒙善遇,因以金笋为赂。居数日,又遣人覆检,聿修得以所业文词经断缀之金笋献遗。未几,朝贵咸闻。或有引远者,又以文业干之。凡诸要地,尽知其名。稍得歧路,进取益切。于时有同姓名思应者,亦以昭穆情昵。乃以前任告牒相遗,因易名干执政,遂特除桂州都督。今府署大厅厅壁记,且列名氏。亦有子孙职于本郡,故鄙谚有云:“良宅古冢,缘者遇之。”信然矣。
 
  ○袁恕己  恕己,沧州东光人也。长安中,为刑部少卿,与张柬之、崔元暐、敬晖、桓彦范等五王建议。时则天不豫,张易之与弟昌宗入内侍疾,将图不轨。恕己等与左羽林将军李多祚率兵五百人,就宫中斩易之、昌宗,枭首天津桥,废则天,迎中宗即位。重兴大唐社稷,功格天地。武三思用张计,潜与中宗韦后私通,帝雅信后言,计无不成。行意流贬五王于岭南,寻发伪旨,使周利正尽杀之。恕己流怀州,利正逼令服野葛汁,不死。以手爬地取土而食,介甲皆尽至骨,乃击杀之。睿宗诛韦后,方雪其冤。恕己孙高,贞元中历给事中,謇谔雅传家法,宪宗制追赠左丞,高父建,官至太府卿。
 
  ○张鷟

  张鷟,字文成,深川陆浑人也。后赵石侯宾之裔。鷟少聪敏遇人,其祖齐工文学,以当时儒士多称鷟之才,莫不叹异。因曰:“我孙为人所知,如天以鸑鷟为凤凰之佐五色成文。”因名鷟,字文成。弱冠应举,下笔成章。中书侍郎薛元超特授襄乐尉,迁监察御史、司门员外。开元中,姚元崇为相,诬其奉使江南受遗,赐死。其子上表,请代父死。黄门侍郎张廷珪、刑部尚书李白等连表称冤,遂减死,流岭南。数年,起为龚州长史。卒年七十三。文成凡七举、四参选,皆中甲科。正谏大夫员半千谓人曰:“张子之文如青铜钱,万拣万中。”时号青铜钱学士。久视中,太官令马仙童陷突厥中,默啜问曰:“文成何在?此人何不足用?”又新罗、日本国前后遣使入贡,多求文成文集归本国。其为声名远播如此。著《雕龙策》、《帝王龟镜》、《朝野佥载》二百卷。文成以五为县尉,因著《才命论》以适志,盛行于世。有李季孙者,注《才命论》,言是燕公词。盖不览唐史,率意纪文,大惑时人,一向纰缪。(休符驳议)

庐山记

作者:陈舜俞

封面及书名页题“四库全书所收守山阁丛书残本、日本大正刊大藏经所收大谷大学藏本及元禄十年刊本合教本”书口题:“宋陈舜俞庐山记合教本”、“重修庐山志副刊品”:共分5卷:一、总叙山水篇;二、叙山南篇;三、山行易览;四、古人留题篇;五、古碑目。记述庐山的地理环境、名胜古迹以及古人题诗、题词。

岁华纪丽谱

作者:费著

  《岁华纪丽谱》一卷,元费著撰。著,华阳人。尝举进士,授国子监助教,官至重庆府总管。成都自唐代号为繁庶,甲於西南,其时为之帅者,大抵以宰臣出镇。富贵优闲,岁时燕集,浸相沿习。故张周封作《华阳风俗录》,卢求作《成都记》,以夸述其胜。遨头行乐之说,今尚传之。迨及宋初,其风未息。前後太守如张咏之刚方,赵抃之清介,亦皆因其土俗,不废娱游。其侈丽繁华,虽不可训,而民物殷阜,歌咏风流,亦往往传为佳话,为世所艳称。南宋季年,蜀中兵燹,井闾凋敝,乃无复旧观。著因追述旧事,集为此书。自元旦迄冬至,无不备载。其体颇近《荆楚岁时纪》,而盛衰俯仰,追溯陈迹,亦不无《东京梦华》之思焉。唐韩鄂有《岁华纪丽》,为类事之书,此谱盖偶同其名,实则地志也。末附笺纸、蜀锦二《谱》,盖汉唐以来二物为蜀中所擅,而未有专述其源委者。著因风俗而及土产,稽求名品,胪列颇详,是亦足资考证者矣。

  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凡太守岁时宴集,骑从杂沓,车服鲜华,倡优鼓吹,出入拥导,四方奇技,幻怪百变,序进于前,以从民乐。岁率有期,谓之故事。及期,则士女栉比,轻裘ㄚ服,扶老携幼,阗道嬉游。或以坐具列于广庭,以待观者,谓之遨床,而谓太守为遨头。宋朝以益州重地,尝谋帅以命宋公祁。宰相对曰:“蜀风奢侈,祁喜游宴,恐非所宜。”宋朝不从,卒遣之。公先奉诏修《唐书》,因以书局自随。自成都,每宴罢,盥漱,辟寝门,垂廉,燃二椽烛,媵婢夹侍,和墨伸纸,望之者知公修《唐书》若神仙焉。尝宴于锦江,偶微寒,命索半臂。诸婢各送一枚。公视之,虑有厚薄之嫌,讫不服,忍冷以归。旧俗传夸,以为谈本。田公况尝为《成都遨乐诗》二十一章以纪其实。而薛公奎亦作《何处春游好诗》一十章,自号“薛春游”,以从其俗,且欲以易尹京之旧称(公知开府,专以严治,人谓之“薛出油”)。此皆可以想承平之遗风也。至清献公为记,乃曰:“曩时宴会,皆牙校掌之。盖榷酤之利有余,人乐于为役。公币岁入,亡虑千万贯有奇。自新法颁行,酒坊为官所鬻,牙校虽得券钱,不足自赡,乃者议置成都市易务。方游观时,人情惧然,咸尝岁之半,及浣花后始开。罢去,乃复朋聚游江。今公使钱岁给三万贯,常廪廪虑不足,譬之巨人以挟衾寝,覆趾则露肩,拥左则阙右,甚可笑也。今盘馔比旧从省,乐优之给,亦复过杀,设遂废之,则非天子所以付畀一隅、惠保远人之意,而小民之鬻肴果者,但营慕供藉以为养,此游宴之不可废也。”观公此言,则蜀人之贫富欣戚,可以知政矣。今以元日为始而第其事。

  正月元日,郡人晓持小彩幡,游安福寺塔,粘之盈柱若鳞次,然以为厌禳,惩咸平之乱也。塔上燃灯,梵呗交作,僧徒骈集。太守诣塔前张宴,晚登塔眺望焉。  二日,出东郊,早宴移忠寺(旧名碑楼院),晚宴大慈寺。清献公记云:“宴罢,妓以新词送茶,自宋公祁始。盖临邛周之纯善为歌词,尝作《茶词》,授妓首度之以奉公,后因之。”

  五日,五门蚕市。盖蚕丛氏始为之,俗往往呼为蚕丛太守,即门外张宴。

  上元节放灯。旧记称:“唐明皇上元京师放灯,灯甚盛,叶法善奏曰:‘成都灯亦盛。’遂引帝至成都,市酒于富春坊。”此方外之言,存而勿论。咸通十年正月二日,街坊点灯张乐,昼夜喧阗。盖大中承子之余风。由此言之,则唐时放灯,不独上元也。蜀王孟时,间亦放灯,率无定日。宋开宝二年,命明年上元放灯三夜,自是岁以为常,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门楼,甲夜观山棚变灯。其敛散之迟速,惟太守意也。如繁杂绮罗街道,灯火之盛,以昭觉寺为最。又为钱灯会,会始于张公咏。盖灯夕二都监戎服分巡,以察奸盗。既罢,故作宴以劳焉。通判主之,就宣诏亭或汲虚亭。旧以十七日,今无定日,仍就府治,专以宴监司也。  二十三日,圣寿寺前蚕市。张公咏始即寺为会,使民鬻农器。太守先诣寺之都安王祠奠献,然后就宴。旧出万里桥,登乐俗园亭,今则早宴祥符寺,晚宴信相院。

  二十八日,俗传为保寿侯诞日。出笮桥门,即侯祠奠拜,次诣净众寺邠国社丞相祠奠拜。毕事,会食,晚宴大智院。

  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张公咏以为不若聚之为乐。乃以是日出万里桥,为彩舫数十艘,与宾僚分乘之,歌吹前导,号小游江。盖指浣花为大游江也。士女骈集,观者如堵。晚宴于宝历寺。公为诗,有曰:“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公铁心石肠,乃赋此丽词哉!后以为故事。清献公为记:“时彩舫至增数倍,今不然矣。”八日观街药市,早宴大慈寺之设厅,晚宴金绳院。  三月三日,出北门,宴学射山。既罢后射弓,盖张伯子以是日即此地上升。巫觋卖符于道,游者佩之,以宜蚕避灾。轻裾小盖,照烂山阜。晚宴于万岁池亭,泛舟池中。九日,观街药市,早晚宴如三月八日。二十一日,出大东门,宴海云山鸿庆寺,登众春阁观摸石。盖开元二十三年灵智禅师以是日归寂,邦人敬之,入山游礼,因而成俗。山有小池,士女探石其中,以占求子之祥。既又晚宴于大慈寺之设厅。二十七日,大西门睿圣夫人庙前蚕市。初在小市橘,田公以祷雨而应,移于庙前。太守先诣诸庙奠拜,宴于众净寺,晚宴大智院。寒食,出大东门,早宴移忠院,晚宴大慈寺设厅。曩时寒食,太守先设酒馔于近郊,祭鬼物之无依者,谓之遥享。后置广仁院,以葬死而无主者,乃遣官临祭之。而民间上冢者,各仪集于郊外。天禧二年,赵公稹尝开西楼亭榭,俾士庶游观。自是每岁寒食,辟园张乐酒垆花市。茶房食肆,过于蚕市。士女从观,太守会宾僚凡浃旬,此最府庭游宴之盛。近岁自二月即开园,逾月而后罢,酒人利于酒息(或请于府展其日,府尹亦许之)。四月十九日,浣花佑圣夫人诞日也。太守出笮桥门,至梵安寺谒夫人祠,就宴于寺之设厅。既宴,登舟观诸军骑射,倡乐导前,泝流至百花潭,观水嬉竞渡。官舫民船,乘流上下。或幕帟水滨,以事游赏,最为出郊之胜。清献公记云:“往昔太守分遣使臣以酒均给游人,随所会之数以为斗升之节。”自公使限钱,兹例遂罢以远。民乐太平之盛,不可遽废,以孤其心。乃以随行公使钱酿酒畀之,然不逮昔日矣。  五月五日,宴大慈寺设厅。医人鬻艾,道人卖符;朱索彩楼长命辟灾之物,筒饭角黍,莫不咸在。六月初伏日,会监司;中伏日,会职官以上;末伏日,会府县官,皆就江渎庙设厅。初文潞公建设厅,以伏日为会避暑,自是以为常。早宴罢,泛舟池中。复出就厅晚宴,观者临池张饮,尽日为乐。赵清献公使限钱,但为初伏会,今因之。

  七月七日,晚宴大慈寺设厅,暮登寺门楼,观锦江夜市,乞巧之物皆备焉。十八日,大慈寺散盂兰盆,宴于寺之设厅。宴已,就华严阁下散。

  八月十五日,中秋玩月。旧宴于西楼,望月于锦亭,今宴于大慈寺。  九月九日,王局观药市,宴监司宾僚于旧宣诏堂,晚饮于五门,凡二日。官为幕帟棚屋,以事游观,或云有恍惚遇仙者。

  冬至节,宴于大慈寺。后一日,早宴金绳寺,晚宴大慈寺。清献公记云:“至前一日,太守领客出北门石鱼桥,具樽豆观樵已,乃即天长观晚宴。”盖文潞公始为之,后复罢。

台湾通史

作者:連横(雅堂)

  连横的《台湾通史》,仿司马迁《史记》体例,时间从隋朝大业元年至清光绪21年(1895年),横跨1290年的历史时空,将包罗万象之内容纳入88篇之中。其突出的特点,一是典据精深,记述详明,因立足奠基台湾史,故史料编撰宁详勿略,宁取无弃。无论是旧籍疏略之岛内抚垦拓殖的情况、故纸未载之相逼而来的外交兵祸,还是岛内动植矿物等天然资源的种类及分布情况、稻米糖茶等诸种作物乃至食用方法,或据资料详细系统地载录下来,或依耳闻目睹据实列述,内容扎实,使《台湾通史》成为文献大宗。二是较以往修史注重兵、刑、礼、乐者,凸显“民贵”史观,对岛内民生之丰啬、民德之隆污,特别是攸关国民生计之官方奏疏一律详细载录,以供后人借鉴。三是对以往史书以“岛夷海寇”视之而一笔代过之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以及其后率领大陆同胞迁台拓台的事迹给予重新矫正定位;对台湾人民介乎以卵击石、艰贞抵御日侮的历史详情,更是重笔彩墨,致意再三。四是全书既体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法律、典仪、文化、宗教等方面一脉相传的历史渊源,又突出了台湾的地方特色,安排有序,相得益彰。  全书内容起于隋大业元年,终于清光绪二十一年,时间横跨1290年,有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从最早到达台湾的开拓者,到清中后期抵抗日本侵略的志士将领,凡有关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物产、风俗、人物等等,均有论列。本书曾由作者于1920~1921年在台湾分三册出版,内地流传极少。商务印书馆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曾将其重新出版,此后亦有重印,但读者现在也不易找到当时版本。

蛮书

作者:樊绰

  记载南诏史事的史书。又名《云南志》、《云南记》、《云南史记》、《南夷志》、《南蛮志》、《南蛮记》。十卷。唐樊绰撰。樊绰为安南经略使(今越南河内)蔡袭幕僚。862年(唐懿宗咸通三年),南诏王世隆遣将攻安南,经略使王宽不能御,朝廷以湖南观察使蔡袭代王宽为经略使,将兵屯守。樊绰随行。为了对付南诏,他受蔡袭命,对南诏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搜集资料并参考前人著作(主要是袁滋《云南记》),写成此书。863(唐咸通四年)南诏军攻陷交阯,蔡袭战死,樊绰于城陷时携带印信,浮水渡过富良江走免。次年六月受命任夔州(今四川奉节东)都督府长史,复访问黔、泾、巴、夏四邑民族情况,并参考《后汉书》、《夔城图经》、王通明《广异记》等书,为文附于此书第十卷后。书中对南诏统治区的政治、经济、民族、山川、交通城镇及境外诸国作了较详细记述,为现今仅存唐代著述中有关云南地区之专著,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自宋、元至明初流传不绝。《新唐书·艺文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等书均有著录。此后不见传本。惟《永乐大典》收入此书,题作《云南史记》,为明初以来仅有之本。清乾隆间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刊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中,复流传于世。此后福建、广东有翻刻本,《琳琅秘室丛书》、《渐西村舍汇刊》均收入;桐叶馆、知不足斋有单刻本,《云南备征志》亦收入,并为一卷,但错简讹夺较多,有待校理。今人方国瑜著有《樊绰云南志概说》,对此书名称、资料来源、版本等考校精详。向达校注此书,题为《蛮书校注》,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

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水经注》是中国古代的地理名著,作者是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的郦道元。三国时的桑钦写了《水经》一书,郦道元作注,得名《水经注》。原有四十卷,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初年已经散失五卷,后人将三十五卷分开,补足四十卷。郦道元(公元469年?~公元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县(今属中国中部河北)人。在北魏宣武帝、孝明帝两朝为官,先后任冀州刺史的长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后任御史中尉。不论在地方还是中央,他为政都以严厉出名。后来,雍州刺史萧宝夤图谋叛乱,嫉恨郦道元的大臣阴险地上奏,推荐他进行安抚。萧宝夤害怕他来后于己不利,派兵将郦道元杀害。

  郦道元博学广识,足迹遍及长城以南,秦岭和淮河以北,书中的很多材料是他实际调查取得的。在《水经》里只记载了水道一百三十七条,而郦道元的注竟达一千二百五十二条之多,注文有三十万字,比经文也增多了二十倍。

  此书以水道为纲,同时记述流经地区的山陵、湖泊、郡县、城池、关塞、名胜,还有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民俗风习等,历史故事也在其中详细记载。他还记录了水利设施约三十处,对很多伟大工程表示了敬意。对于从书本或实际调查均无法弄清楚的问题,他也如实记述,如“未知所从”、“非所详也”。

  《水经注》对于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水经注》中山川景物的描写,还被作为文学作品受到后人高度评价。书中的缺点也有:他因为是北朝人,所以南方水系的记录有些简单,其中还有些差错。

古籍分类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