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学门教育网
首页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国学
百家姓
中医文化
查中医书籍
查中医书籍
查中医书籍
搜素
当前位置:
中医文化
>
中医书籍
> 详情
《预防医学》
章节列表
绪论
环境与健康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一、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
二、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
三、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
四、社会-心理因素(socio-psychologicalfactor)
第二节 环境的卫生学特征
一、整体性
二、区域性
三、多变性
四、生物富集(biological enrichment)
五、环境自争(environmental self-purification)
第三节 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一、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特征
(一)双重性
(二) 多样性
(三)选择性
(四)非特异性
(五)剂量-反应关系
(六)个体感受性
二、环境危害因素的类型与健康的关系
(一)物理性危害因素与健康的关
(二)化学性危害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第四节 环境污染
一、环境污染的类型(表1-6)
二、不同环境污染物引致的临床表现(表1-7)
三、环境污染所致疾病的确认
四、公害与公害病
第五节 环境污染防制措施原则
一、基本国策、方针、法规和标准
二、加强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
三、环境监测
四、医学监测
第二章 地方病防制
第一节 地方病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一、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分类
二、地方病病(疫)区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地方病的流行特点
一、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流行特点
二、生物源性地方病分布特点
第一节 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
一、改革地方病管理体制,健全专业队伍
二、建立地方病监测系统
三、防治地方病主要是第一级预防
第四节 碘缺乏病
一、碘缺乏病的流行特点
(一)地区分布
(二)人体分布
(三)病因分型
二、碘缺乏病的预防
(一)第一级预防
(二)第二级预防
(三)第三级预防
第五节 地方性氟中毒
一、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点
(一)地区分布
(二)人体分布
(三)病因分型
二、地方性氟中毒疾病特点
(一)氟量与疾病
(二)氟斑牙
(三)氟骨症
三、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
(一)第一级预防
(二)第二级预防
第三章 常见的环境污染性疾病防制
第一节 刺激性气体中毒
一、常见的刺激性气体
二、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一)急性作用
(二)慢性损害
三、中毒性肺水肿
(一)发病机理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及诊断标准
四、预防的控制
(一)病因控制
(二)预防和早期检出重度中毒
(三)治疗与预防并发症
第二节 窒息性气体中毒
一、窒息性气体的分类
(一)化学性窒息性气体
(二)单纯性窒息性气体
二、毒理和临床表现
(一)一氧化碳
(二)硫化氢
(三)氰化氢
三、窒息的诊断
(一)病因诊断
(二)诊断标准
四、窒息的预防控制
(一)严格管理制度,预防窒息事故
(二)窒息的现场急救
(三)控制并发症
第三节 铅中毒
一、接触方式与中毒类型
(一)职业性中毒
(二)公害性中毒
(三)生活性中毒
(四)药源性中毒
(五)母源性中毒
二、毒理
三、临床表现
(一)神经系统症状
(二)消化系统症状
(三)血液系统
四、诊断及诊断标准
(一)铅吸收
(二)轻度中毒
(三)中度中毒
(四)重度中毒
五、预防控制
(一)控制铅的接触水平
(二)铅中毒筛检
(三)治疗和处理
第四节 苯中毒
一、理化特性
二、接触机会
三、毒理
(一)吸收与代谢
(二)毒性
(三)中毒机理
四、毒作用表现
五、诊断
六、防治原则
第五节 汞中毒
一、理化特性
二、汞的来源及接触机会
(一)金属汞(元素汞)
(二)无机汞化合物
(三)有机汞化合物
三、毒理
四、毒作用表现
五、诊断
六、处理原则
七、预防
第六节 农药中毒
一、有机磷农药
(一)理化特性
(二)毒理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及诊断标准
二、其他农药
三、预防控制
(一)预防农药污染与中毒
(二)接触人群中毒筛检
(三)农药急性中毒并发症的控制
第七节 生产性粉尘和硅肺
一、分类
(一)无机性粉尘(inorganic dust)
(二)有机性粉尘(organic dust)
(三)合成材料粉尘(synthetic material dust)
二、接触机会
三、粉尘的危害
四、硅肺
(一)病因
(二)影响硅肺发生的因素
(三)硅肺的发病机理
(四)硅肺的临床特点和诊断
(五)硅肺的防制
附表3-1我国尘肺X线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5906-86)
附录A尘肺X线诊断标准注解(补充件)
第四章 职业有关疾病防制
第一节 职业有害因素
一、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第二节 职业有关疾病
一、职业病
(一)职业病范围及规定范围的意义
(二)职业病特点
(三)职业病种类
(四)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二、工作有关疾病
(一)特点
(二)常见的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前:
三、工伤
第三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制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
(一)生产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二)健康监护(health surveillance)
(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occupational epidemiology)
(四)实验室测试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
(一)控制人的因素
(二)采用工程技术措施,贯彻卫生标准
附表4-1 职业病名单
一、职业中毒
二、尘肺
三、物理因素职业病
四、职业性传染病
五、职业性皮肤病
六、职业性眼病
七、职业性耳鼻喉疾病
八、职业性肿瘤
九、其他职业病
第五章 食物中毒防制
第一节 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一、食物中毒的概念
二、食物中毒特征
三、食物中毒的分类
四、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感染型食物中毒
(一)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二、毒素型食物中毒
(一)肉毒中毒
(二)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处理原则和预防
(一)确定诊断
(二)患者处理
(三)预防
第三节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一、河豚鱼中毒
(一)毒性
(二)临床表现和治疗
(三)预防
二、毒蕈中毒
(一)毒素与中毒特征
(二) 治疗
(三)预防
三、木薯中毒
(一)毒性及中毒特点
(二)防治
第四节 化学性食物中毒
第五节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
一、明确诊断和抢救病人
二、现场调查
三、现场处理
四、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
常见疾病防制
第六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一)人作为传染源
(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mode of transmission)
(一)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二)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
(三)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
(四)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
(五)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
(六)经土壤传播(soil-borne transmission)
(七)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八)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
三、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
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infectious focus and epidemic process)
(一)疫源地
(二)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
第二节 传染病防制与监测
一、预防性措施
(一)一般措施
(二)预防接种(vaccination)
(三)计划免疫
二、防疫措施
(一)对病人措施
(二)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三)对接触者处理
(四)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三、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s)
第七章 心、脑血管疾病防制
第一节 冠心病的分布和危险因素
一、冠心病的分布
(一)时间趋势
(二)地区分布
(三)人群分布
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一)高血压
(二)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血症
(三)超重和肥胖
(四)糖尿病
(五)生活方式
(六)水的硬度及微量元素含量
(七)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
(八)其他
第二节 脑卒中的分布和危险因素
一、脑卒中的分布
(一)地区分布
(二)时间趋势
(三)人群特征
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一)高血压
(二)糖尿病
(三)高胆固醇和高血脂症
(四)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
(五)肥胖
(六)吸烟和饮酒
(七)其他因素
第三节 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预防和控制
一、人群高血压的防治
(一)健康教育
(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与控制
二、人群监测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测系统
(二)早期发现病人及高危人群的筛检
(三)加强病人的计划管理
第八章 恶性肿瘤防制
第一节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点
一、地区分布特点
二、人群分布特点
第二节 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
一、行为及生活方式
(一)吸烟
(二)饮酒
(三)饮食
二、环境理化因素
(一)环境化学物
(二)电离辐射
三、社会心理因素
四、药物因素
五、职业因素
六、病毒因素
第三节 恶性肿瘤的预防
一、第一级预防
二、第二级预防
(一)无症状人群的监测
(二)有症状人群的监测
第九章 心身疾病防制
第一节 心身疾病的特点和发病趋势
一、心身疾病的特点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
三、心身疾病的分布趋势
第二节 与心身疾病有关的危险因素
一、社会因素
二、心理因素
三、生理因素
(一)生理始基(analogue)
(二)中介机制(mediator)
四、情感障碍
五、人格类型
六、遗传
第三节 心身疾病的防制
一、第一级预防
二、第二级预防
三、第三级预防
第九章 医源性疾病防制
第一节 医院获得性感染
一、与院内感染有关的因素
(一)机体因素
(二)应用某些诊断或治疗手段
(三)医院中病人集聚
二、院内感染的种类
(一)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
(二)环境感染(environmental infection)
(三)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三、污染途径
(一)空气
(二)手
(三)医疗器械
(四)药品
四、防制和监测
(一)医院合理布局
(二)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三)加强监测控制
第三节 药源性疾病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二、预防
第十一章 营养有关疾病防制
第一节 概述
一、合理膳食
二、合理营养与健康
(一)合理营养与健康
(二)营养失调
(三)营养失调与其他疾病
三、目前我国的营养状况
第二节 热能和生热营养素
一、热能
二、蛋白质
三、脂肪
四、碳水化物
第三节 矿物质
一、钙
二、铁
三、锌
四、硒
五、碘
第四节 维生素
一、维生素A(VA)和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
二、维生素D(VD)
三、维生素E(VE)
四、维生素B1(VB1)
五、维生素B2(VB2)
六、尼克酸(VPP)
七、维生素C(抗坏血酸,VC)
第五节 不同生理状况下膳食调配原则
一、孕妇及乳母的膳食
二、儿童及青少年的膳食
三、老年人的膳食
第六节 居民营养状况评价
一、评价方法
(一)营养调查的内容和对象
(二)营养调查
二、我国的食物发展纲要
三、我国人民膳食指南
(一)食物要多样
(二)饥饱要适当
(三)油脂要适量
(四)粗细要搭配
(五)食盐要限量
(六)甜食要少吃
(七)饮酒要节制
(八)三餐要合理
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
第十二章 卫生保健战略
第一节 全球卫生战略
一、全球卫生战略目标
二、全球卫生政策
三、全球卫生指标
(一)卫生政策指标
(二)社会经济指标
(三)卫生服务指标
(四)健康状况指标
第二节 我国卫生战略
一、我国卫生战略目标
二、我国预防保健战略
(一)战略目标的制订
(二)我国预防保健目标
第十三章 初级卫生保健
第一节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概念
一、初级卫生保健的含义
二、初级卫生保健的要素
(一)四个方面
(二)八项要素
三、初级卫生保健的特点
(一)社会性
(二)群众性
(三)艰巨性
(四)长期性
第二节 初级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
第三节 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
一、组织领导
二、社区参与
三、组织保障
四、资源保障
(一)卫生人力
(二)卫生经费
(三)保健制度
(四)技术与药物
第四节 医学教育在实施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
第十四章 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内容
一、自我保健
二、健康教育
三、健康促进
第二节 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健康促进的活动和过程,以改善、达到、维持和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素质和社会和健康水平,主要任务是:
二、在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中,医务卫生工作者在群众中具有信仰优势,保健知识信息和技能优势,是义不容辞的健康教育指导者、咨询者和工作者。其主要作用有:
第三节 健康教育的实施
一、健康教育的原则
二、健康教育的基础
三、健康教育的形式
四、健康教育的评价
第十五章 卫生标准与卫生立法
第一节 卫生标准
一、卫生标准的概念
二、卫生标准的要求
三、卫生标准的规定
(一)作用阈值(thresholdvalue)的测定
(二)卫生标准的确定
四、我国现行卫生标准
(一)空气卫生标准
(二)水卫生标准
(三)食品卫生标准
(四)物理因素卫生标准
第二节 卫生立法
一、卫生立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二、卫生立法的基本特征
三、卫生立法的程序
四、卫生法规的实施
附表15-1 车间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气及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
一、1979年卫生部颁发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车间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气及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
二、我国1983~1989年颁发的新增或修订的车间空气有害气体、蒸气及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
附表15-2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85)
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
第十六章 统计学方法基本概念和步骤
第一节 几个基本概念
一、同质与变异
二、总体与样本
三、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四、概率(probability)
第二节 统计资料的类型
一、计量资料
二、计数资料
三、等级资料
第二节 正态性检验
附表19-1 t值表
附表19-2 F界值表(方差分析用,上行:P=0.05,P=0.01)
附表19-3 Newman-Keuls检验用q界值表
附表19-4 百分率与概率单位对照表
第十七章 统计表和统计图
一、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结构和要求
(二)统计表的种类
二、统计图
(一)制图通则
(二)医学常用统计图及绘制法
第十八章 计量数据分析(一)
第一节 集中趋势指标
一、算术均数(arithmetic mean)
(一)直接法
(二)加权法
二、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
(一)直接法
(二)加权法
三、中位数(median)
(一)直接法
(二)频数表法
第二节 离散趋势指标
一、全距(range)
二、四分位数间距(quartile interval)
三、方差(variance)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四、标准差的应用
第三节 正态分布和医学正常值范围的估计
一、正态分布
(一)正态分布的图形
(二)正态分布的特征
二、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
三、医学正常值范围的估计
(一)正常值范围(normal range)的意义
(二)正常值范围估计
附表18-1 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
第十九章 计量数据分析
第一节 均数的抽样误差和总体均数的估计
一、均数的抽样误差
二、标准误的计算
三、t分布(t-distribution)
四、总体均数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的估计
第二节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一、建立假设和确定检验水准
二、选定检验方法和计算统计量
三、确定P值,作出推断结论
第三节 u检验和t检验
一、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
(一)u检验 用于σ已知或σ未知但n足够大[用样本标准差s作为σ的估计值,代入式(19.6)]时。
(二)t检验 用于σ未知且n较小时。
二、配对资料的比较
三、完全随机设计的两样本均数的比较
(一)u检验 可用于两样本含量n1、n2、均足够大时,如均大于50或100。
(二)t检验 可用于两样本含量n1、n2较小时,且要求两总体方差相等,即方差齐(homoscedasticity)。若被检验的两样本方差相差较大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则需用t‘检验。
四、完全随机设计的两样本几何均数比较
第四节 方差分析
一、完全随机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
二、随机区组(配伍组)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比较
三、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的q检验
第五节 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及注意事项
一、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
二、假设检验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二十章 计数资料分析
第一节 相对数的常用指标
一、构成比
二、率
三、相对比
第二节 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率的标准化法
一、直接法
二、间接法
三、标准的选择
第四节 率的抽样误差和总体率的估计
一、率的标准误
二、总体率的可信区间
第五节 率的假设检验——正态近似法
一、样本率与总体率的比较
二、两个样本率差异的意义检验
第六节 x[SB]2[/SB]检验
一、四格表资料的x[SB]2[/SB]检验
二、四格表的专用公式
三、四格表x[SB]2[/SB]值的校正
四、行×列表的卡方检验(x[SB]2[/SB]testfor R×C table)
五、配对计数资料x[SB]2[/SB]检验(x[SB]2[/SB]testof paired comparison of enumeration data)
第二十一章 秩和检验
第一节 配对资料的比较
一、符号检验(sign test)
二、符号秩和检验(Wilcoxon法)
第二节 两组资料的比较
第三节 多组资料的比较
附表21-1 符号秩和检验临界值表
附表21-2 等级总和数临界值(双侧检验)
附表21-3 秩和检验用H界值表
第二十二章 相关回归分析
一、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
(一)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二)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
二、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
(一)直线回归方程式(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的计算
(二)样本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
(三)描绘回归直线
三、应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十三章 病例随访
第一节 生存率的直接计算法
一、直接法计算公式
二、直接法计算的优缺点
第二节 生存率的寿命表法
第三节 小样本病例随访资料统计分析
一、资料统计方法和曲线描绘分析
二、两疗法差异的统计学意义分析
第二十四章 人群健康状况评价
第一节 卫生统计基本指标
一、人口统计(demographic statistics)
(一)人口数量、性别和年龄构成
(二)人口动态
(三)平均期望寿命(average life expectancy)
二、疾病统计(morbidity statistics)
三、发育统计
第二节 统计指标的应用和健康评价
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第二十五章 概述
第一节 流行病学的定义和任务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
二、流行病学的任务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研究
二、分析性研究
三、实验性研究
四、理论性研究
第三节 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
一、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原因
二、研究疾病的流行因素和病因
三、疾病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四、患病概率的预测
五、研究制订预防对策和措施
第四节 流行病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一、流行病学与基础医学
二、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
三、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
四、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
第五节 资料处理及分析
第六节 结果的解释
第二十六章 疾病的分布
第一节 研究疾病分布常用的率
一、发病率(incidence rate)
二、罹患率(attack rate)
三、现患率(prevalence rate)(亦称患病率)
四、病死率(fatality rate)
五、死亡率(mortality rate or death rate)
六、标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
第二节 疾病的地区分布
一、疾病在各国间的分布
二、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
三、疾病的城乡分布
第三节 疾病的时间分布
一、爆发(outbreak)
二、季节性(seasonal change)
三、周期性(cyclic fluctuation)
四、长期变异(secular change)
第四节 疾病的人群分布
一、年龄分布
二、性别分布
三、职业分布
四、种族和民族
第五节 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综合观察
第二十七章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设计
第一节 确定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对象
一、对象的选择
二、样本大小
第四节 资料收集
一、收集有关各种常规记录资料
二、专题调查资料
(一)选择主要观察项目
(二)调查表
(三)调查员
(四)现场观察与外环境有关因素的调查
(五)可行性试验(pilot study)
(六)“无应答”反应(non-response)
第五节 流行病学发展近况
一、研究范围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的发展
第二十八章 现况调查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调查的目的
第二节 现况调查的方法及种类
一、现况调查的方法
二、现况调查的种类
第三节 现况调查资料整理分析和结果解释
一、资料整理分析
二、结果解释
第五节 现况调查中的偏倚及其防止
一、无应答引起的偏倚(nonresponse bias)
二、被调查对象应答引起的偏倚
三、观察者偏倚(observer bias)
四、由于检查器械或仪器引起的偏倚
五、访问者偏倚
第二十九章 病例对照研究
第一节 概念及结构模式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
二、病例对照研究结构模式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特点
一、病例和对照的选择
二、样本大小的估计
第三节 研究因素的收集与测量
一、信息资料的来源
二、暴露因素的规定
三、暴露因素的收集
第四节 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
一、成组病例对照资料分析
二、1:1配比病例对照资料分析
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一、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一)选择偏倚(selectionbias)
(二)信息偏倚(informationbias)
(三)错误分类的偏倚(misclassificationbias)
(四)混杂偏倚(confoundingbias)
二、偏倚的控制
第六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附表29-1 病例对照研究的样本含量 α=.05 1-β=0.09(单侧检验)
附表29-2 病例对照研究的样本含量 α=0.01 1-β=.90(单侧检验)
第三十章 定群研究
第一节 概念及设计原理
一、概念
二、设计原理
第二节 前瞻性定群研究方法
一、暴露组选择
二、对照组的选择
三、样本大小的估计
四、资料的来源与收集
五、定群研究资料分析
第三节 定群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一、定群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二、定群研究中偏倚的控制
第四节 回顾性定群研究
一、概念
二、回顾性定群研究与前瞻性定群研究的区别
第五节 定群研究的优缺点
一、定群研究的优点
二、定群研究的缺点
第三十一章 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临床试验的定义及其特征
第三节 临床试验设计的组成部分
一、研究因素
二、研究对象
三、估计参加试验的人数,即估计样本量
四、效应指标
第四节 临床试验设计原则
一、设置对照
二、随机化分组
三、盲法(blindness)
第五节 结果评价
一、防治效果的结论是否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获得
二、是否报道了全部的临床结果
三、应详细介绍研究对象的情况
四、是否同时考虑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
五、防治措施的实用性
六、论文结论中是否包括了全部研究对象
附表31-1 两样本率比较时所需样本含量(单侧)
附表31-2 两样本率比较时所需样本含量(双侧)
附表31-3 配对比较(t检验)时所需样本含量
附表31-4 质反应单向配对序结贯试验边界系数表
第三十二章 病因探索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
第二节 病因研究方法
一、临床观察
二、实验研究
三、流行病学方法的研究
第三节 病因推导
一、收集资料、了解疾病的分布,形成病因假设
二、选择与检验病因假设
三、验证病因假设
第四节 确定病因和疾病因果关系的标准
一、联系强度(strength of association)
二、联系的一致性(consistancy of association)
三、联系的时间顺序(time sequence of association)
四、剂量-反应联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
五、联系特异性(specificity of association)
六、联系合理性(coherence of association)
第三十三章 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
第一节 诊断试验
一、概述
二、诊断试验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
三、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
第二节 筛检试验
一、筛检的概念
二、筛检的定义
三、筛检的目的
四、正常值的规定
五、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六、实施一项筛检试验的原则
实习一 气象条件测定方法
一、气温测定
二、气湿测定
(一)干湿球温度计
(二)手摇温温度计
(三)通风温湿度计(aspiration hygrometer)
三、气流测定
(一)杯状风速计(cup anemometer)
(二)翼状风速计(deflecting vane anemometer)
(三)热球式电风速计
四、辐射热强度测定
五、气压测定
(一)水银气压计
(二)空盒气压计
实习二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采样方法
一、常用的采样器材
二、采样仪器使用方法
三、采样方法
四、计算(以SO[XB]2[/XB]采样为例)
五、采样示教
粉尘测定方法
一、粉尘浓度测定(重量法)
二、粉尘分散度测定(滤膜法)
空气细菌测定
一、沉降平皿法
二、离心式空气微生物采样法
实习三 饮水消毒方法
一、漂白粉有效氯测定
二、漂白粉加入量测定
三、余氯测定
实习四 食谱计算
一、食谱计算的目的
二、计算和评价的内容
膳食计算实例
附表 食物成分表(食部100g)
实习五 食物中毒的案例讨论
实习六 营养缺乏所致疾病的案例讨论
实习七 职业病案例讨论
职业中毒案例(一)
职业中毒案例(二)
职业中毒案例(三)
实习八 统计研究的基本步骤及图表制备
实习九 均数、标准差、标准误
实习十 t检验
实习十一 方差分析
实习十二 相对数和标准化
实习十三 x[SB]2[/SB]检验
实习十四 非参数统计
实习十五 相关回归分析
实习十六 疾病爆发调查
实习十七 吸烟与肺癌
第三节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一、设计(design)
(一)调查设计
(二)实验设计
二、资料搜集(data collection)
三、资料整理(date sorting)
四、资料分析(data analysis)
中医古籍
图注脉诀辨真
图象水黄牛经合并大全2卷
太医院校注妇人良方大全
太极图说
太素脉诀
推拿广意
中医书籍
《本草图经》
《本草备要》
《本草害利》
《本草崇原》
《本草征要》
《本草思辨录》
中医药方
守中丸
守中金圆
守宫丸
守宫膏
守瘿丸
实脾散
中药材
丝瓜皮
丝瓜络
丝瓜花
丝瓜蒂
丝瓜藤
丝线吊芙蓉
知识杂集
夏天戴金属首饰可引发接触性皮炎服饰
夏季外出须戴草帽打遮阳伞防晒伤服饰
夏游喝水注意事项
摇扇消暑又健身
泳后“四护”
游泳奇妙的减肥瘦身运动
中医导航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药材
中医药方
知识杂集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鲁ICP备19034508号-2